导读
多项研究表明微生物参与了炎症的发生,但其机制仍然未知。科学家已经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肠粘膜中鉴定了梭杆菌属细菌。因此,我们假设核梭状芽胞杆菌会促进肠道炎症。向结肠上皮细胞中添加>50 kDa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培养物(其中含有外膜囊泡(OMV))可刺激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分泌。另外,纯化的Fusobacterium nucleatum OMVs,而不是<50 kDa的化合物,刺激了IL-8和TNF的产生。其通过药理学机制抑制了Toll受体4(TLR4)降低。这些效应与下游效应子p-ERK,p-CREB和NF-κB相关。大于50 kDa的F. nucleatum化合物还刺激人类结肠单层中的TNF分泌,p-ERK,p-CREB和NF-κB的活化。定殖了人类微生物群的小鼠中,用抗生素进行预处理和单次口服饲喂F. nucleatum会导致炎症。与灌胃对照的小鼠相比,用F. nucleatum处理的小鼠显示出结肠结构的破坏,免疫细胞浸润增加,粘液层耗尽。对粘膜基因表达的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在经核黄连杆菌处理的小鼠在第3天和第5天促炎细胞因子(KC,TNF,IL-6,IFN-γ和MCP-1)的水平增加。在不使用抗生素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在接受F. nucleatum的小鼠中不存在这些促炎作用,这表明完整的微生物组对F. nucleatum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保护作用。这些数据提供了在肠道微生物群枯竭的背景下,F. nucleatum促进促炎性信号传导级联的证据。使用具有人类微生物群的小鼠,我们证明了F. nucleatum可以促进炎症,这种作用需要肠道微生物组中抗生素介导来改变。总的来说,这些结果提示了F. nucleatum可能引起肠道炎症的机制。
论文ID
原名:Fusobacterium nucleatum Secretes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nd Promo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译名: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分泌外膜囊泡并促进肠道炎症
期刊:mBio
发表时间:2021.3.2
通讯作者:James Versalovic
通讯作者单位: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病理学和免疫学系
实验设计
结果
讨论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