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阳:对麻醉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2021
04/20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郭向阳


 

 

 

 
CAA副会长   
在国家政策扶持及全社会共同关注下,经过麻醉学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我国麻醉学科已发展成为医院的重要支撑平台和关键枢纽科室。如何在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及顶层设计并落实到位至关重要。在认真学习学界仁人志士的真知灼见之后,个人体会及粗浅洞见如下。

   
明确临床二级学科定位:  
麻醉学科建设应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护、疼痛诊疗、急救复苏、麻醉治疗学等内容,业务范围应涵盖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住院及日间手术麻醉、舒适化医疗(术后镇痛、无痛检查、分娩镇痛等)、重症监护病房、疼痛病房、急救复苏等,同时还应根据地区差异和医院级别、规模、专科性质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麻醉服务。作为一级临床科室,麻醉科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建立麻醉门诊和病房。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须在政府主管部门明确麻醉科二级诊疗科目和临床三级学科设置,以确保学科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拓展麻醉治疗学:  
巩固麻醉学科在灾难医学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统优势,积极参与睡眠障碍、药物成瘾戒毒、抑郁症及渐冻症等疾病的诊治,逐步从手术间麻醉走向门诊、病房乃至社区。将麻醉科的功能定位从医院的支撑、枢纽学科拓展为兼具可主导治疗疾病的综合学科。
构建麻醉学教育体系及人才队伍:  
加强麻醉学专业的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包括医学院校麻醉学独立授课、麻醉学一流本科建设、麻醉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以及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定期考核等。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麻醉学科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及举措,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麻醉学领军人才。
优化麻醉学科人力资源配置:  
麻醉学科的人员结构、岗位设置是决定学科定位和业务范畴的必要条件。须着力解决在医院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麻醉学科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数量短缺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麻醉学科从业人员不仅应在数量上与外科医师(含内镜等侵入性检查的内科医师)相匹配,还须根据医院规模和手术数量配备相应比例的麻醉科护理人员、技术人员、医辅人员,细化其工作内容,落实岗位职责,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教学和研究型医院尚需在此基础上,增设相应岗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提升麻醉学科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夯实麻醉学科在机能调控、脏器保护、药理、毒理等基础领域的研究深度,为转化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多学科合作,医工、医信等学科交叉形式,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不断提升麻醉学科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的源头创新能力。
完善质控体系建设:  
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专家为主体的麻醉学科质控架构,逐步形成垂直、层级、模块、均质化质控网络及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以质控专项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动态监测质控指标,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麻醉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
推进麻醉科服务项目收费制度改革:  
研讨如何确保麻醉服务项目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收费改革中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激发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智能化麻醉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及5G等信息化手段,建立麻醉医疗大数据及远程诊疗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结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带动基层医院及偏远地区麻醉诊疗工作的协同发展。

转载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学,学科,思考,建设,质控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