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观察记录:
病案总结分析:
造成患者张力性水疱的原因有哪些呢?
1.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年龄因素:
患者为54岁老年女性,老年人皮肤上皮层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薄,皮肤出现萎缩,汗腺分泌及血流量明显降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极易并发MARSI,尤其伤口愈合难度大的患者属于MARSI高危人群。
皮肤因素:
患者留置深静脉位置为颈内静脉,穿刺点位置偏下,靠近肩部,处在颈肩交界处,穿刺处皮肤褶皱多,皮肤松弛有弧度,加之患者脖子较短,颈部皮肤易受汗渍浸润,一直仰卧位,又留置人工气道,固定贴膜时脖子扭动程度受限,很难通过患者脖子扭动使皮肤完全展开,因此固定时增加了难度,贴膜固定时易产生张力,未做到无张力粘贴使贴膜下皮肤处于牵拉状态,形成医源性水疱。录。护士长准备好相关登记表格,督促科室护士执行之。陪护佩戴腕带和通行证双重识别,出院时收回。送饭的家属一律不能入病区,陪护下来自取。
2.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医师置管时的操作欠规范:
医师穿刺时选择位置不佳,穿刺手法不成熟,反复穿刺,引起局部皮肤的血管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和淋巴回流障碍,使得液化坏死产生的内生水在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薄弱处集聚,易使皮肤受损。深静脉置管多由麻醉医生负责,他们往往更重视麻醉效果,对患者皮肤的保护意识较差,对于给患者皮肤带来的皮肤伤害意识不足,置管后医师粘贴敷料方法不正确,未关注后续的固定也是重要的因素。
护理人员观察不到位:
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其颈部缺少自主活动,颈部长时间过于后仰或停留于健侧,处于强迫体位,增加了局部皮肤张力。颈部后伸位使颈部内侧张力最大,与敷料的回缩力形成对抗,继而使敷料边缘皮肤发红,形成水疱[1]。责任护士未做到每班评估,未观察皮肤张力以及有无水疱。
护理人员换药不规范:
换药护士为N1护士,年资低,未熟练掌握深静脉换药的操作规范,去除贴膜的手法不规范,未做到无张力粘贴。
管理层面因素:
对于护士的培训考核不到位。管理层面未重视对于年轻护士的培训考核,监管力度不够。
经验分享:
如何预防深静脉贴膜引起的张力性水疱的发生?
个性化选择置管位置及方式: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和需求。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常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在进行置管前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尤其是青年人和老年患者,需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皮肤条件对置管时间和方式进行合理调整[2]。
护理人员及时评估、规范交接:
携带有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入科后,责任护士立即对置管处皮肤及贴膜情况,局部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深静脉交接时注意观察贴膜的张力,触摸式检查有无水疱形成。如有导管固定膜粘贴过紧、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给予重新贴膜。对发红皮肤局部,一手轻按皮肤,一手缓慢平行皮肤表面轻微撕开薄膜,避免薄膜再次粘贴覆盖,减少张力,保持局部干燥。按规范的操作,重新对局部消毒、贴膜。此外,给予患者舒适体位,麻醉清醒后,逐步抬高床头,协助翻身,避免颈部长时间停留于后仰位或健侧位。
双人配合,规范固定:
存在操作不熟练,感觉不易固定时,建议请高年资护士指导,而且颈内深静脉固定时最好两名护士配合粘贴深静脉贴膜,一名护士固定皮肤,另一名护士固定贴膜,以达到无张力规范固定。
加强日常监管:
根据重症医学科CVC相关血流感染导管日常维护护理查检表的内容,将查检内容细化,从导管评估和维护两方面进行自查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记录并纠正。
当发生张力性水疱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刘欣欣)
参考文献: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