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真经!看县级医院如何“智慧”出圈
记者:马源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疫情助推下,医疗发展迎来新思路。尤其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对于众医疗机构来说,相当于获得了一次“飞升”机遇。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在官网发布《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至此,各地、各医院推进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有了明确的建设使用参照谱。
由此可见,我国医疗服务正式从“信息化”迈向“智慧化”。基于此发展而来的智慧医疗究竟将为医学带来怎样的改变?未来的智慧医院将如何建设发展?在日前由健康县域传媒和《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主办,改善医疗服务暨全国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联盟学术支持的“2021中国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高峰论坛暨改善医疗服务全国县级医院联盟年度工作会”上,专家、院长莅临“县域医院拥抱智慧医院分论坛”从实践经验出发,分享建设观点。
智慧医院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
数据显示,全国7053家(占65.5%)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1609家(占68.7%)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3680多家医院能够提供智能导医分诊、就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等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过50%,超过2600家医院开展检查检验集中预约。7800多家医院开展门诊移动支付、一站式结算,提供移动支付、基本商业医疗保险、银行等支付方式,便民、惠民效果初显。
智慧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概念推进,而是对需求和矛盾有充足的响应。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例,三地在智慧医疗建设过程中,并不仅限于通过新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更多是从发展角度,让医院和企业高度融合,共同制定未来智慧医院的解决方案。
说白了,智慧医院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启动患者智能服务系统,形成全流程导诊 ,综合院前在线预约咨询、院中导医缴费和在线查看就诊信息、 院后在线跟踪治疗和健康指导等全流程环节,全方位一站式就医和健康管理 ,让患者享受更好的就医体验,让医疗服务更加有效。
如今,智慧医院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近期,出台的《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从智慧管理的功能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估,更是对智慧医院的管理和推行标准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意见,让系统化、标准化的智慧医院战略成为了可能。
实时监测 让每张处方规范化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企业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当前不少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和信息化建设都是跟在信息化建设企业后面“跑”,缺少医院层面的主导设计。而事实上,只有把医院内部管理想要达到的目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才有灵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医院信息化建设遵循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要让医院药事管理的思路通过信息化手段表现出来。为此,在2013年,我院引进并建立了阳光用药监管平台,实现了对日常医疗行为的实时监管。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根据医院原有的合理用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进一步“武装”国家《药典》,并结合国家有关医院用药的医政医管要求,开发了限制性自动预警提醒系统和监察系统。
系统后台实时记录药事管理情况,并将相关信息依托网络专线实时传递给市卫健委纪检监察室和市纪委纠风室。两部门相关负责人坐在办公室就可登录系统,了解到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预警提醒系统相当于是给医生处方行为画了条红线,指出了“雷区”。
例如,在处方量方面,根据国家合理用药相关规定,急诊处方一次最多开三天量。门诊病人最多开七天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半个月量)。如果医生处方量超出此数量,阳光用药监管平台将自动提醒。并且,如果同一张处方上出现了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系统也将给出重复用药提醒,以此帮助医生及时纠错。
因地制宜打造智慧急救体系
化州市位于粤西地区隶属于广东省茂名市,总面积2354万平方公里,辖17镇6街道334村委。长期以来,化州市医疗卫生事业是在夹缝中生存。与周边县市相比有一定差距,2016年县域救治率只有72%,是茂名市患者外流最多的县(市)。
怎样才能把患者留在市里,并且建立一个患者信任的急救体系?一直是化州市人民医院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新冠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化州市人民医院决意扭转局面,将急救现状从“病人等医生”向“医生等病人”转变。因地制宜设计急救体系,保障抢救时效性。
利用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信息平台,打造“半小时生命圈”,从速完成化北片“急救分中心”建设,为了实现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一体化、建立专业的医疗急救信息化体系和促进医联体医院之间的急救协同作用,于去年5月,以江门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中心,建设市级智慧急救平台辐射全市。自使用以来,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从2019年(78.87% ) 上升到 2020年( 92.81% )。
将院内部分抢救工作和准备工作提前至院前完成,缩短抢救黄金时间,从发病到进手术室平均时间从246 min到128 min。在救治过程中为医护人员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减少人为工作失误,提升急救水平促进医疗机构间协作。
在卒中影像智能辅助分析方面,通过对急救患者CT影像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在1分钟以内完成一套数据的自动分析,提供分析诊断结果和对应的救治预案,辅助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基于检查者的CT头部图像,自动识别病人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达国际领先水平。
以创伤为例,在救治过程中,可根据病情等级,在抢救室或ICU发起一键急救会诊,通过app终端实现精准呼叫,各会诊成员使用终端刷感应区签到,会诊团队在患者床旁查看病人,讨论诊疗方案,使用终端查看患者信息,并提交会诊意见。
以最多跑一次引领医疗服务变革
2016年底,浙江推出金字招牌“最多跑一次”改革,而这一重大举措的思想内核就是回归服务本身,这与医学发展的宗旨不谋而合,更与绍兴二院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为优化医院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落实执行“最多跑一次”精神,医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先进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的不断升级,力求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 建立大众版app, 通过手机端实现预约挂号、分诊叫号、智能导诊、移动支付、医疗查询等业务功能,并通过该APP打造基于医患链的新型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随访关怀、在线课堂、健康教育等服务;
2. 通过远程门诊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等互联网诊疗服务,医生可以在掌握患者基本病例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网络问诊后开具电子处方,并实现视频问诊、在线处方、线上药房(处方外配)的功能;
3. 建立围绕医院重点科室和细分病种的临床路径,为患者制定由院内到院外再到院内的全病程康复路径;
4. 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针对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提供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模式的上门服务;
5. 开展云胶片系统应用,优化患者体验、提升服务水平。云胶片对比传统胶片而言具备患者数据实时获取、医患无障碍交流、报告完整避免误诊、促进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发展、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等优势。
将患者就诊和疾病过程数据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医院建设的第一阶段,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大背景下,各医院建设者需要避免进入“基础不牢”、“服务对象不清晰”、“单打独斗”的误区。
而要避开这些问题,单凭医疗机构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信息整合。不仅需要获得政府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而且还需要与信息科技企业联合,获取技术方面的支持,实现智慧医疗的技术准备。
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科技企业等三方的合力,共同制定智慧医疗发展规划,以“云平台”为骨骼,“微服务”为肌肉,建设“服务+数据”的平台联动体系,实现医疗服务的闭环支撑,才能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未来,智慧医疗发展的关键词是“融合”“延展”和“创新”。要有创新的模式和技术,医务工作者提高对数字化理解的同时,必须把患者就诊和疾病的过程数据化,建好真正可进行深度学习的数据知识库,才能大规模推广突破自我的诊疗模式,改变县域医疗未来。
责任编辑:刘鲁
审核:汪言安
会议通知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