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伯,游泳、慢跑不再话下,只因坚持了这件事
杭州汤大伯(化名),出生于抗美援朝时期,名字中也带有“援朝”字眼。1米84的个子、200斤的体重,身材挺拔、气色红润,特别有动作片里美国大兵的范儿,往那一站,根本想不到他已经70岁了。年轻时曾在部队做过专业运动员,排球、篮球、羽毛球、游泳样样出色,他说根本想不到自己会是个病人。
退休后,汤大伯开始出现各种不适,尤其是活动后会感到胸闷、胸痛、头晕。发作过几次之后,汤大伯也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这是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供血不足。向来对自己身体很自信的汤大伯没有放在心上。“年轻时候体检也有心动过缓,运动员多少都会有,想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直到有一次他出现一过性双眼发黑,晕了过去才觉得事情大了。到医院做了心脏动态监控,才知道自己在睡觉的时候心跳只有38次/分。“说不定哪天晚上心脏停跳了,我都不知道,”汤大伯现在想想也还是后怕。
随后,汤大伯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打算彻底深入地治疗。临床经验丰富的励伟芬主任医师仔细询问了汤大伯病情,为他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汤大伯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励主任介绍说:“一般一个人的心率少于每分钟60次就称为窦性心动过缓了, 很多身体健康的人或者运动员都会有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没有症状就没关系。汤大伯的心跳每分钟只有40次左右,再结合年龄因素,汤大伯的心动过缓已经非常严重。他所说的一过性双眼发黑,在医学上叫“黑朦”,就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引起暂时性的缺血缺氧,导致黑朦的发生。”
心动过缓不必慌
心脏就是一部“电动机器”,在电流带动下跳动。正常人心脏中的电流来源于一个叫做“窦房结”的地方。窦房结就是一个微型发电站,每分钟发放60-100次电脉冲,带着心脏跳动。窦性心律就是由窦房结激发所形成的心律。
一般正常人窦房结的频率每分钟60~100次,6岁以前的儿童可超出100次/分,初生婴儿则可达100~150次/分。如果窦性心率低于60次/分就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
运动员、经常运动的人或者人在睡觉的时候,往往心跳偏慢,但当活动后能快起来,100次/分左右,运动后更快130次/分左右,甚至更快的窦性心动过速。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样的心脏才是正常的心脏。
02窦性心动过缓会有哪些不适呢?
轻的窦性心动过缓没有任何表现,但是当心率过低(<40次/分),就会导致心、脑、肾等脏器血供不足。轻者头晕、乏力、胸闷、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严重者可有黑蒙、晕厥(短暂的意识丧失)或者阿斯综合征发作。由于心脏排出量过低会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少尿。
03窦性心动过缓需要治疗吗?
体检发现的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没有任何症状,且心率不低于40次/分不需治疗。如果心率低于40次/分,并且伴有症状,需应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给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如果有显著心动过缓并出现晕厥,需安装永久人工起搏器。
心脏康复少不了
“与其天天心惊胆战过日子,还不如一次来个痛快。”汤大伯接受了自己心脏疾病的事实,决定遵照医嘱。完善术前检查后,医生在汤大伯左侧锁骨下方植入了手表大的双腔起搏器。
励伟芬主任医师说:“我们现在更关注的重点是患者的术后康复,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享晚年。”
现在已经过去7年了,汤大伯每年都准时来医院,监测起搏器功能,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血管检查、运动心肺评估。再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运动计划,回家以后进行游泳、慢跑等锻炼。头晕、黑朦、意识丧失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汤大伯说,最开始心里着急,总想着能恢复到年轻时的运动量。这几年在康复医生的科普宣教和运动指导下运动,自己受益匪浅。70岁的人,安装心脏起搏器7年了,通过心脏康复评估、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测试,现在还能做着自己喜欢的运动,真正体会了什么叫老当益壮!
供稿:心脏康复中心 杨栋
编辑整理 | 吴泽宇 审核 | 朱韵熙 签发 | 詹祥
照片/视频拍摄制作:《丛玲带你看名医》团队
患者照片均已征得本人同意
有用就请转发吧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