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2021
04/13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与I/R组比较,A+I/R组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FPR2蛋白水平升高。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探讨阿司匹林对MI/RI中心肌组织炎症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0只。所用动物进行1周适应性饲养,饲养环境:室温25~27 ℃,湿度50%~70%,光暗各12 h,昼夜循环。


1.2 小鼠MI/RI模型制备

参照文献的方法制备小鼠MI/RI模型。术前禁食8 h,自由饮水,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50 mg/kg麻醉,手术部位脱毛,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呼吸频率为110 次/min,潮气量20 ml/kg。MedLab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行ECG监测。小鼠改为45°右半侧卧位,胸骨左缘第4肋间开胸,撕开心包,暴露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显微镜下用6‑0带针缝合线于LAD下方穿过,将细聚乙烯管置于LAD上,扎紧线圈结扎左冠状动脉。以结扎线以下左心室壁发绀、ECG显示ST段抬高为缺血成功标志。结扎30 min后松开结扎线,以缺血区变红、抬高的ST段回落1/2以上为再灌注的标志。闭合胸腔,恢复自主呼吸后拔管。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所有小鼠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I/R)组(I/R组),阿司匹林+I/R组(A+I/R组)。S组只开胸,不结扎LAD;I/R组结扎LAD 30 min后再灌注24 h:A+I/R组分别于术前2 h及再灌注结束前2 h腹腔注射阿司匹林100 mg/kg,模型制备同I/R组。


1.4 伊文蓝及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双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

再灌注24 h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剪开腹腔并向上剪开胸腔,原位将LAD重新结扎,从下腔静脉注射2%伊文蓝0.2 ml,待小鼠全身染蓝后立刻将心脏取下,放入冰生理盐水中洗去血液及多余染料,置于−80 ℃冰箱15 min,取出置于冰上沿心脏长轴切成约1 mm的薄片,将切片放入1%TTC溶液中,烘箱37 ℃避光孵育15 min后取出,PBS冲洗后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30 min。使用扫描仪扫描心脏切片,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蓝色区域为正常区域,其余区域(包括红色和白色)为缺血危险区(AAR),其中白色区域为心肌梗死区(IA),红色区域为缺血但未梗死区。心肌缺血面积计算为AAR占左心室的百分比,心肌梗死面积计算为IA占AAR的百分比。


1.5 心肌组织H‑E染色

再灌注24 h后,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麻醉后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结果。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水平

再灌注24 h后,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麻醉后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缺血区左心室心肌组织,Trizol提取总RNA,NanoDrop2000测定RNA浓度及纯度,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使用Lighter Cycler 480进行PCR扩增,反应条件:预变性95 ℃ 300 s;循环反应95 ℃ 10 s、60 ℃ 30 s,40个循环;溶解曲线95 ℃ 15 s、60 ℃ 60 s、95℃ 15 s。采用2−△△CT计算相对表达量。引物序列:β‑Tubulin,上游引物5'‑CAGCGATGAGCACGGCATAGAC‑3',下游引物5'‑CCAGGTTCC‑AAGTCCACCAGAATG‑3';TNF‑α,上游引物5'‑ATGTCTCAGCCTCTTCTCZTTCGC‑3',下游引物5'‑TTGTCACTCGAATTTTGAGA‑3';IL‑1β,上游引物5'‑TCGCAGCAGCACATCAA‑CAAGAG‑3',下游引物5'‑ AGGTCCACGGGAAAGACACAGG‑3';IL‑6,上游引物5'‑CT‑CCCAACAGACCTGTCTATAC‑3',下游引物5'‑ CCATTGCACAACTCTTTTCTCA‑3'。


1.7 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甲酰肽受体 2(FPR2)蛋白水平

再灌注24 h后,每组取剩余5只小鼠,麻醉后打开胸腔,取出心脏缺血区左心室心肌组织。将组织剪碎后加入RIPA及PMSF,研磨仪研磨至无固态组织,离心后取上清液。使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按30 μg蛋白上样量进行电泳(SDS‑PAGE,10%分离胶),转膜,室温下5%脱脂牛奶封闭2 h,加入一抗FPR2、β‑Tubulin,4 ℃摇床孵育过夜。Tris‑HCL缓冲液+Tween 20(TBST缓冲液)漂洗3遍,加入相应山羊抗兔IgG、山羊抗鼠IgG,室温孵育2 h后洗膜3遍,ECL发光获得图像,Image J软件对条带进行灰度分析,以FPR2与β‑Tubulin条带的灰度值的比值反应蛋白水平。


1.8 ELISA法检测血清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15‑epi‑LXA4)水平

再灌注24 h后摘眼球取血,静置1 h,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按ELISA试剂盒说明检测血清15‑epi‑LXA4水平。


 

2 结 果

     

2.1 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比较

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的心肌缺血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均增加(P<0.05)。与I/R组比较,A+I/R组心肌缺血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见图1。

 

2.2 各组H‑E染色组织损伤比较

S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无水肿,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I/R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间质肿胀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核固缩;A+I/R组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整齐,少量心肌纤维断裂,间质轻微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较I/R组减轻,偶见细胞核固缩。见图2。

 

2.3 各组心肌组织TNF‑α、IL‑1β、IL‑6 mRNA水平比较

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A+I/R组TNF‑α、IL‑1β、IL‑6 mRNA水平降低(P<0.05)。见表1。

 

2.4 各组血清15‑epi‑LXA4水平比较

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A+I/R组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P<0.05)。见图3。

 

2.5 各组心肌组织FPR2蛋白水平比较

与S组和I/R组比较,A+I/R组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见图4。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组织TNF‑α、IL‑1β、IL‑6 mRNA水平升高,心肌损伤加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提示MI/RI模型建立成功。与I/R组比较,A+I/R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TNF‑α、IL‑1β、IL‑6 mRNA水平降低,心肌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表明阿司匹林可以减轻受损心肌炎症反应,对小鼠MI/RI产生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A+I/R组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FPR2蛋白水平升高。由此,我们推测阿司匹林促进15‑epi‑LXA4的合成以及激活FPR2受体发挥抗炎作用,对小鼠MI/RI产生保护作用。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阿司匹林,心肌梗死,心肌,炎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