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李文友:“内观”、“外观”,杂说中医

2021-04-13   大经中医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按:

以下文字,乃茶余饭后的“胡思乱想”,记录于此,给中医爱好者添加一些谈资,供大家“嚼舌”,也欢迎同道中人拍砖。

文/李文友

经常有人问: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窃以为,是中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构建模式不同。

先说生理、病理。

***

西医是人(研究者)把人(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研究客体,通过各种“外观”的方法去解构人体。而中医呢,是人(研究者)把自己(研究对象)当作研究客体,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是融合为一的,通过“内观”和“自悟”的方式去建构人体。就这么简单。

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上面的说法,就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心理情志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现代医学发展心身医学已经是20世纪的事了。

基于此,西医的优势是:人研究人的“外观”手段,不管是声学的、光学的还是电学的,乃至其他各种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先进,所以看上去每时每刻都在发展、都在进步。

而中医呢,靠“内观”能力来认识人体(这种“内观”能力,很可能是人在极静的状态下感知自己身体的结构、功能和状态的能力),而人的“内观”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信息爆炸,精神压力加大,干扰因素增多,实际上是越来越弱化了。因此,中医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最基础的认知,似乎停留在2,000年前,原地不动了。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西医会一骑绝尘、把中医远远地甩在身后呢?不一定,因为以“人”为核心的医学,跟其他学科不同,是唯一的人研究自己的学科,正所谓“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而且人可能还有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只有靠“内观”和“自悟”才能够完整地理解和了解,外在的观察,把人体当作客体来观察,或许永远有其局限性。

但是,今天的人们,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国内,已经习惯了用外在观察、外在研究的方法来探求一种事物,因为外在的观察、研究方法除了自证以外,还可以他证,而“内观”的方法往往自证以后不能他证,或者张先生可以他证,李先生又不可以,所以就无法形成一个普遍的、符合科学定义的结论,这也是束缚中医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经由“自悟”得来的“经验”,再通过客观观察来验证,这是不是可行呢?(其实很多科学发现就是这么来的),理论上当然是可行的(实际上具有很大的难度),或许这就是“打通”中西医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虽说当下人类的“内观”能力在弱化,但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内观”的一些结果,我们今天的研究者在“同理心”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运用越来越先进的“外观”的科学手段来验证,比方说人体是不是有一套既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的完整的经络系统。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轻易去否定中医经典中反复论述的知识,你否定了,就不会去研究了。

这一方面会使“中医人”对自己的中医理论更有自信,使得这些理论不仅仅是来自于古人的书籍,也来自于实验室的观察,另一方面,也建立了中西医沟通的渠道,同时也使中医的理论符合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更容易被今天已经完全生活在科学主义社会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从西医角度来讲,其实某种意义上,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困境,在外科高度发达的同时,内科、特别是很多慢性病,西医对其病理的认识长时间裹足不前,所以研究现代医学的人也完全可以从中医这些“内悟”得到的理论当中获得灵感,去研究人体的奥秘,特别是一些我们现代社会常见慢性病的病理,这有可能会给西医的研究带来突破。

当然,前提是研究现代医学的人要理解中医、认可中医。

其实就算是现代医学,因为毕竟研究的对象是人,而研究者也是人,所以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当中,研究者自身的体悟也不可能不参与进去,这是从研究方面;而从临床方面,医生是人,患者也是人,医生在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给患者治病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加入进来自己的个人经验和个人体验。我甚至一直有一种直觉,如果一个医生本身患有某种疾病,那么他在这种疾病的研究时肯定具有某些天然的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现代医学,它也是由这个“客观医学”和“主观医学”两部分构成的,至少在临床上是这样。

回到临床的角度,由于中医本身就有很强的“自悟”、“自证”的特色,所以好的中医医生(我说的是好的中医医生),在临床上他跟患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会非常深入,最顶级的中医医生甚至能够“感同身受”,自身体验到患者的疾患所在,以及患者的病痛,从而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这,或许才是医患关系的至高境界。

由于中医理论的最基础的内容和框架是由古代医学先贤们“自悟”悟到的,所以中医理论的整体深度和广度也为这些先贤的“自悟”能力所限定,无论这些先贤多么伟大,其“自悟”的能力,对生命的认知,肯定是有边界的,这也就固化了中医的边界,后来者很难对生命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

除非现代人找到新的“武器”,否则只能在原有的边界内做文章。所以我们讲把现代科技的方法引入中医当中,就是要在先贤们构建的内容和框架之上,突破和延伸我们弱化了的“内观力”和“自悟力”,在不失中医本体性的情况下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这种通过“自悟”来建立理论体系的特征还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传承和复制的困难,我“自悟”的东西到你那里是无法“自悟”的,从“自悟”到“他悟”,首先会有信息“损耗”,其次“拷贝会走样”,“拷贝”出很多不同的“版本”,再结合“拷贝者”个人的经验,便会生出很多的流派,使得流派纷呈成为中医的一大特色。

当然不同流派,很大程度上还因为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不同区域的人群特征,但这些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拷贝者”的个人经验来对流派形成产生影响的。

过于强调学好中医需要悟性,会让很多中医学生迷茫、困惑,甚至丧失学习中医的信心,乃至最终远离中医。所以,中医传承的创新,是中医领域诸多创新当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有感于此,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将古籍文献中的诊疗知识和当代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AI化,研发成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直接在临床场景下通过患者病情、医生思考和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他人“悟”出来的结果)三方面信息的碰撞,强化临床医生的培养和成长,目前看,效果还是令人欣喜的(顺便说一句,本人一直认为,大数据和AI是目前阶段解决中医传承难、复制难、发展难的最有效手段)。

中医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对自然的“外观”,因为“天人和一”,人和自然同理、同构,自然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这样一种观察,结合“内观”和“自悟”的结果,就共同形成了中医的生理和病理。

中医通过观察自然(可称之为中式的“外观”),并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来解释“内观”的结果,并依此建立其理论体系,补充和延伸“内观”的内涵,再进一步通过“理论—治疗—反馈”的机制来验证这些补充和延伸。但中式“外观”是辅助的,“内观”才是主体,因为类似12正经、奇经八脉这些知识,靠“外观”、靠阴阳五行的宇宙观是无法获得的。

前述的“理论—治疗—反馈”机制,是在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建立后,后世(特别是唐以后)医家发展中医理论的主要手段,其建树多数是在解决新的疾病问题时在临床上不断探索后完成的。这种机制也逐渐成为中医诊疗的主要思维方式。

以上,说的都是中医的生理和病理是如何建立的,那么中医的药理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首先,中医的药,并非只是草木金石,而是一切可以作用于人体,使之可以恢复到或倾向于恢复到“出厂设置”状态的事物。所以,草木金石是药,针灸推拿是药,打坐冥想是药,书画音乐是药,喜怒哀乐是药,绿水青山是药,朋友敌人是药…或作用于外,或作用于内,总之,能改变人体状态的,都是药。

所谓“出厂设置”的状态,就是在先天已经被决定的情况下最好的状态,就是“内观”、“内悟”感受到的理想状态和形神最愉悦的状态,就是“好的东西”不缺(不虚)、“坏的东西”不多(不实)、“该通畅的保持通畅”(不瘀不滞)的状态。

那么,草木金石这些内服中药的药理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其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外观”的结果),而是“内观”得到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中式“外观”得到的药性、药效。

中式“外观”得到的药性、药效比较容易理解,比如阴寒潮湿之地生长茂盛的艾草,大体具有“驱寒除湿”的功效,用“理论—治疗—反馈”的机制验证一下,结果就出来了。

通过“内观”得到的药理,一部分是容易理解的,比方说作用于人体的什么部位、产生了什么作用,但另一部分就比较难以理解,那就是:所谓的“四气五味”,按现代科学对物质属性的认知,除了化学成分,还能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到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的方向。

笔者猜想,所谓的“气味”,是一种生物信息,一种与这味中药生长、产生的环境(所谓“道地”)及其物种有关的生物信息,当然,这种生物信息仍然是依附于某种物质、由这种物质“携带”、穿越人体的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体的状态的(不久前看到一篇介绍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一项科研工作的文章,说张教授的研究证实,食物(中药)中有一种微小RNA分子,可躲避被消化系统分解的命运,隐含着这种食物(中药)的生物信息,进入人体干预人体的功能...)。

当然,中药当中一定也有某些化学成分,以其西药的药理发挥着其治病疗疾的作用。因此,全面地说,中药的药理,应该是“纯中药药理”+西药药理叠加作用药理。

观察当代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发现很多厉害的中医,在临床处方的时候,都合理、巧妙地运用了中药的药理。

至于针灸、推拿这些“中药”的药理,另有一番猜想,日后再论。

外观,中医,医学,人体,药理,中药,西医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