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周 | 黄宇光:学科发展同频共振,健康中国你我同行

2021
04/07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本文由“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授权转载



 
黄宇光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中国麻醉周

1842年3月30日,美国的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用乙醚作为麻醉剂,成功完成了一例患者的颈部外科手术。从此,麻醉学兴起,揭开了现代医学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每年的3月30日被定为“国际医生节”,而我国自2017年起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希望携手10万麻醉同道,通过“中国麻醉周”更深入广泛地向民众科普麻醉知识,提高麻醉学科的公众认知度及认可度,承担起麻醉学科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的社会责任与专业担当,满足大众对专业健康指导的需求,让麻醉学科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为此,本刊特别对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进行了专访。


用科学战胜疼痛,为生命保驾护航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几千年,但麻醉医学发展才短短的100多年。在麻醉技术诞生前,外科手术极为粗暴。著名的外科医生Robert Liston在做截肢手术时需要几个彪形大汉将患者绑住,他可以在2分钟之内把患者的下肢给截掉,手术过程无异于一种酷刑,且伴随着高死亡率和高并发症,以至于居里夫人在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后,抑郁地说道自己又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带到世界上遭罪了,让人心酸。1846年10月16日,美国牙医莫顿向全世界展示了如何用乙醚进行手术,这也是医学史上首次正式记载应用乙醚吸入法进行麻醉的外科手术,这也标志着外科医学进入了文明有尊严的“无痛”时代。麻醉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今非昔比,其内涵也从最初简单地克服疼痛扩展到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重症救治以及生命体征的调控等。

2020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全国医务人员舍生忘我,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湖北省接近5000名麻醉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及驰援武汉一线的近1000名麻醉专业的医护人员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在没有预后研判的情况下,麻醉科医生冲在第一线,通过气管插管帮助危重症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利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氧合、排出二氧化碳,以代替肺的气体交换功能,这属于生命体征调控的一个过程。黄宇光教授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在总结会上重点提到了重症医学感染、呼吸、循环和麻醉专业人员,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的麻醉专业人员来说,我为我们团队感到骄傲,也为麻醉学科在这场战役中能够成为贡献突出的四大学科之一而感到自豪。”


踌躇满志,为中国麻醉学科发展而奋斗


 

 


1983年,黄宇光本科毕业于皖南医学院,随后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1—1993年,他在美国犹他大学进修学习时,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进教授也在美国。两人志同道合,意气风发,对中国麻醉学事业有着远大抱负。1991年5月,黄宇光与刘进在美国黄石公园燃着篝火畅聊了大半夜,都是三十出头正当时的年纪,目睹着国内外医疗条件和专业水平的差距,满腔报国热情,一心想着回国后要怎么干才能让中国的麻醉学事业在世界上能有一席之地。黄宇光教授感慨道:“后来回想,我们当时谈的所有的期望早已超额完成任务。当时谁也没想到中国的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和医疗事业以及麻醉专业能发展得这么好,说句心里话,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18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6年间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中国是同等发展国家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排名高居第48位,中国在世界行列已经属于中上游水平。

黄宇光教授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的麻醉事业已经走上了国际的舞台,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短板——如何更好地提高整体水平让患者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需努力,要脚踏实地地有所作为,让整体水平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


舒适化医疗,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黄宇光教授回忆道,在他10岁左右,已经88岁高龄的曾祖母不幸患上了阑尾炎。由于曾祖母年纪太大,医生说做不了麻醉导致无法进行阑尾切除手术,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祖母的病情一步步恶化,阑尾化脓穿孔,最终因为中毒性休克而去世。时至今日,年龄已经不再是临床麻醉的禁忌。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舒适化医疗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后对临床麻醉工作提出的迫切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11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913家分娩镇痛的试点基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分娩镇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913家试点单位。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试点单位,目前分娩镇痛率已经达到50%以上,有些专科医院已经达到90%。未来希望随着疫情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分娩镇痛的专业规范和过程监管,让全国分娩镇痛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让患者有更好的获得感和可及性。”同时,黄宇光指出,除了分娩镇痛,胃肠镜检查、支气管镜治疗、介入治疗等在过程中具有难以忍耐的疼痛的诊疗项目也将进一步得到更加舒适化的医疗服务。


学科发展需要同频共振,释放更多医疗资源


 

 


麻醉的发展不仅关系到麻醉学科本身,更关系到手术科室甚至非手术科室的发展,是医院多学科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外科学逐步细化,包括基本外科、脑外科、血管外科、肝脏外科、心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乳腺外科、整形外科以及耳鼻喉科、妇产科等专业。在其他科室不断扩充的同时,麻醉科仍维持在一个科,最终导致麻醉科人员和外科所有手术科室人员的差额越来越大,1个麻醉大夫对应7~7.5个手术大夫,麻醉科也因此成了临床紧缺学科。

“我分析了全国1289家医院,至少80%以上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比如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儿科、重症、病理、中医这几个学科的人员配置和医院其他专业的人员配置不均衡。”黄宇光认为:“大型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都像一个个齿轮,大家需要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大程度的优化。如果有的齿轮转得慢,其他齿轮就会受限。我国麻醉人员短缺的现状非常明显,欧美国家是每3个手术大夫配备1个麻醉大夫,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平均每7个手术大夫才有1个麻醉大夫。”

WHO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手术量每年约2.34亿例,相当于每25个人当中每年就有1个人接受麻醉手术。麻醉学科的服务能力远远跟不上现代医学和广大患者对麻醉的期望,人员短缺已经成为当前限制麻醉学科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为了解决麻醉医师短缺问题,2018年国家层面出台了4份红头文件,这也预示着中国麻醉学科发展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黄宇光教授指出,麻醉学科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学科发展的痛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麻醉科医生的本职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麻醉专业医疗的刚性需求,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文/郑梦莹)

编辑:左舒颖

排版:高   冀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6期第4版



—              END—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科,外科,医疗,手术,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