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采访中国工程院士巴德年的一段视频上了热搜,其中提到:20万左右的医学毕业生中,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的有12万左右,最终能拿到执业资格的只有约6万人。
也就是说,每年仅3成医学毕业生拿到执业资格证,对于不是这个行业的吃瓜群众而言,或许说一句不咸不淡的评论就过去了,但对于身为这个群体的一份子,可谓一把辛酸泪,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Part 1
巴德年:医学教育质量不够高
巴德年院士是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免疫学权威,就是他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他在医学教育方面深耕多年,应该说,在对医学人才梯队研究方面,是有发言权的。
而且,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是一个在医学生心里分量很重的证书。它像是医学生手中的通行证,想要踏入医疗行业从医,必须要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并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否则属于非法行医,要负刑事责任。
对于仅约 3 成医学毕业生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现状,巴德年院士认为本质问题不在于培养的数额,而在于医学教育质量不够高。如果能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现有规模下,医生队伍也是能满足需要的。
的确,据国家卫健委数量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医师队伍人数比2015年增加近83万人,增长27.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数量达143.7万人,比2015年增加33.5万人,增长30.4%。由此可见,医生数量增幅势头较好。
那又该如何提升医学生“质”这个问题?巴德年院士认为重要的是解决医生配置不合理问题。而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并非教育部门培养方向不对,而在于岗位吸引。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要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这些医生的待遇、岗位配置和吸引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光谈教育恐怕也解决不了。
Part 2
8万弃考“执考”的医学生去哪儿了?
但回过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20万医学生,只有约12万人参加考试,那剩下的8万人去哪儿了?
据数据来看,12万人考试约6万人合格,也就是说,通过率接近50%,这与通过率只有20%的执业律师考试相比,已经是很高的了。所以,虽然中国的执业医师考试虽然比较难,但是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想要考过的话,也还是能通过的吧?
央视新闻官博发布相关采访内容后,引发20多万网友点赞、热议,结合央视新闻官博下的评论发现,刨去一部分非临床专业的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外,余下的一部分人,应该说,是因为都转行了,不想当医生了。
关于目前医师短缺的问题,很多医学从业者也讲诉了目前所在医院的现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多人反馈的问题是:目前医师行业人才短缺与待遇有很大关系。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疑惑:医生不都是高薪收入职业吗?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当医生真好,稳定的同时又是高薪职业。但其实,这得看是什么平台、什么科室的医生。作为一个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其实很少有医师能够得到同等的回报。
有些认为医学生选择转行,因为经常性的倒班,微薄的工资,包括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还有很大一部分医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在工作或规培过程中,工作压力过大,而选择了转行。
医生是一个逐渐积累和成长,才能名利双收的职业,最开始的苦是真的苦,这也使得一批毕业生选择了转行,以至于出现儿科、基层全科医生缺失的紧迫情况。
Part 3
提高医师待遇,仍在路上
在发达国家,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者。医生之所以成为理所当然的高收入者,主要是基于其高技术、高风险、高责任的职业特点。然而,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属于事业单位人,即便政府努力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也会兼顾其他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关于医师短缺和待遇的问题,近几年也一直有声音提出,目前也很多地区也出台政策去保障及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但效果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神,也是社会的公共财富。给医学生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给献身医学者一份体面的收入,体现着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如果毁掉一批医学生的信心,未来几代人将可能陷入有病无医的困境。
提高医师待遇,仍在路上。
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少数医学生拿到执业资格证?欢迎留言区讨论~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