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通过微生物组学的一系列技术和手段对野生和圈养环境下的东北虎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种环境下东北虎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差异,发现食物和环境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论文ID
原名: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the Gut of Wild and Captive Amur Tiger
译名:比较分析在野生和圈养环境下东北虎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发表时间:2020.07.24
通讯作者:马建章&姜广顺
通讯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实验设计
结果
为了识别共变的模式,研究人员通过Ward方法将野生个体的菌群分成三个聚类。聚类1的优势菌群为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梭菌属(Clostridium),聚类2的优势菌群为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Paeniclostridium,剩余的细菌分类属于聚类3,包括5个优势菌门,主要的优势菌属为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Blautia、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Actinoplanes和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根据相关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聚类2与功能群没有关系,并且聚类1对细菌的转运和分解代谢、细胞运动、内分泌系统和传染病有促进作用。聚类3与大部分功能群呈显著正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野生东北虎的肠道菌群与代谢类别(脂质代谢,其他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异种生物的生物降解和代谢)、环境信息处理(膜运输和信号转导)、细胞过程(运输、分解代谢和细胞运动)和生物系统(内分泌系统)呈显著相关性。而圈养东北虎的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功能、物质依赖、寄生虫病等有显著相关性。
讨论
评论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