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发展史——基本概念和发展沿革

2021
04/07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麻醉学发展史




基本概念和发展沿革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麻醉的出现还是相对近代的事情。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70多年,是医学领域中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但是现代麻醉学的出现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现代麻醉的开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以后,在病魔面前,人类的尊严、人性的光辉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和彰显。因此,在上个世纪末美国评选的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100项伟大发明中,麻醉名列第四位。


正是由于麻醉的出现,才使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得以在患者无痛苦的状态下,对患者施行手术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也正式由于麻醉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才将1842年3月30日人类首次在乙醚麻醉下施行手术的那一天定为美国医师节。


现代麻醉学是伴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医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目前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支柱学科。


中国麻醉学科的建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情。经过70多年我国麻醉学工作者几代人不懈的努力,麻醉学科现已有了重大的发展,不仅拓宽了麻醉工作的范畴和领域,加强了各级医院的麻醉科室建设,也培养了大批的麻醉专业人才,使专业队伍日益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临床医疗安全,开展急危重病救治,建设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提升医院医疗品质,主导舒适化医学,创新麻醉治疗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同时也为重症医学,疼痛医学等学科的建立发展输注了大量人才。


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的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2018年6月央视采访中提到:近年来我国麻醉、肾病、神经内科等专业,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相关死亡率约为12/百万,显著低于141/百万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10/百万左右相当。这生动体现了新中国麻醉学科发展对于我国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贡献。

 


今天,麻醉科的医务人员将更好地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精神,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先辈开创的事业,更要培养一代代新人,在临床上做出优异成绩,促进中国麻醉学科的现代化,建设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在保证医疗各学科整体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兄弟学科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国麻醉工作者不仅要追赶世界麻醉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更要在特色领域中得到世界的响应,担负起领先国际的重要任务。




麻醉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沿革


 

 


一、 麻醉的基本概念  

医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以后又衍化出临床医学,以及内、外、妇、儿等分支学科。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出现“麻醉”的概念,但是当人类遭遇各种伤害和手术操作所引起的疼痛时,人们一直在寻找解决疼痛的方法。因此,“麻醉”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里程碑。由于麻醉的出现,人类不必再对疾病及其治疗过程萌生恐惧、遭受折磨、丧失尊严;人类可以用更加安全、更加有效和更加舒适的方式开展高品质医疗,治愈自身的疾病。


图:没有麻醉的手术


“麻醉”(anesthesia,希腊文narcosis)源于Oliver Wendell Holmes(1809-1894,解剖学教授,曾为哈佛医学院主任)在1846年11月21日写给William T.G. Morton(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麻省总医院首次向公众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下的牙科实习医师,)的私人信件中的提议。希腊语中an是“没有”的意思,esthesia是“知觉”的意思。麻醉的含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从而能为进一步的手术或其他检查治疗等创伤性操作建立条件,而随着药物和或其他技术方法导致的上述作用消退后,这些暂时失去的感觉也能够恢复。


麻醉学(Anesthesiology)则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方法等建立起来的一大门类学科的总称,包括:


  • 临床麻醉学和围手术期医学,即利用麻醉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来消除手术以及创伤性检查操作给患者所带来的疼痛不适等过度应激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为手术操作等创造良好条件的医学专业;

  • 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急救复苏和重症监测与治疗学;

  • 在消除疼痛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疼痛医学;

  • 由麻醉学派生出来的姑息治疗学(亦称舒缓医学),睡眠医学;

  • 直接使用麻醉的方法、药物和技术直接治疗某些疾病的麻醉治疗学。


二、 麻醉概念的发展  

麻醉和麻醉学的范畴是在近代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仍在不断地更新变化。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已远远超过单纯解决手术中止痛的早期目的,工作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因而现代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也有了更广的含义。简言之,现代麻醉学不仅包括麻醉与镇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对患者的评估、优化、准备与治疗,全程监测麻醉手术过程中重要生理功能的变化,调控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以及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和术后顺利康复提供保障;并在一旦遇有手术或麻醉发生意外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紧急措施抢救患者。此外,麻醉学科还承担着复苏急救、重症救治、疼痛治疗等临床重任。随着诊疗技术和理念的更新,日间手术、诊所手术和手术室外麻醉的比例越来越高,麻醉科的医护人员早已经走出了手术室,活跃在医院的各个场所,甚至是医院之外的社区或急救现场,不仅保障患者的安全,也主导着舒适医疗的重任,让更多的患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各种复杂有创的检查或手术操作。


随着一些特殊疾病(如银屑病等顽固性皮肤疾)患者由于接受麻醉科特有的技术、方法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是治愈的临床实践病例的积累,笔者在1989年中国西安召开的全军麻醉与复苏学术会议上提出了“麻醉治疗学”的概念。麻醉治疗学是由经过专科化培训的麻醉科医生实施的、利用麻醉学特有的方法,技术和药物直接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的麻醉学的一门新型亚专业。


随着麻醉学科的创新转型,笔者提出的麻醉治疗学也得到更多的同道们认可,同时也逐步被其他医学专业,以及广大患者所接受。2018年,笔者率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创立了麻醉治疗科,开展麻醉治疗学的临床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业界口碑和社会声誉。作为一种新型亚专业,麻醉治疗学也将会引领麻醉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使得麻醉科医生能够成为真正具有诊断能力和治疗能力的临床医师。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麻醉学科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将会是今后5-10年内快速发展的一门重要亚专业方向。静脉麻醉靶控给药方式(TCI)的临床应用,以及麻醉监测学的逐步完善,两者结合,通过脑电和生理指标监测所建立的闭环自动化麻醉系统是人工智能在麻醉学领域应用的初步实践。很显然,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使麻醉更安全,临床医疗品质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能解放人力资源,有效缓解长期困扰麻醉学科发展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从而能更有效地将麻醉医疗服务渗透到每个相关学科,促进和支撑医学的整体发展。


总之,现代麻醉学是囊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等多个传统范畴,同时涵盖围手术期医学、麻醉治疗学、人工智能医学等诸多新兴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也需要从业者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专业特色的直觉能力、快速的判断决策和反应智慧,以及对于相关领域关键内容的知晓和熟悉的本领。中国麻醉工作者通过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在不断地提高麻醉工作的质量,充实麻醉学科的内涵,提升临床医疗的品质,同时支撑兄弟学科的快速发展,保障广大患者的医疗安全与舒适康复。


三、 麻醉发展的三个阶段  


1
古代麻醉发展阶段――麻醉的发现与萌芽  

 


从史前时期开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在人类与自然界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竞争、搏斗以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原始的医学概念。


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晶——中医的发展来看,从针石压脉,到“神农尝百草”,再到后来的“麻沸散”,《本草纲目》中提及的多种药物都含有麻沸和镇痛的元素。其间还出现过应用鸦片、大麻、曼陀罗等草药镇痛等方法(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印度等)。但从现代麻醉的概念来看,不论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与现代麻醉应用的药物和方法存在较大距离,尚处在蒙昧或萌芽状态。


2
近代麻醉发展阶段――临床麻醉学的形成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乙醚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是为近代麻醉学的开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许多医学家、化学家、乃至医学生等为麻醉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做出了贡献。同时使麻醉方法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多样化。针对麻醉手术过程中的问题,也从单纯的镇痛发展到麻醉期间及麻醉前后比较全面的处理,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多的专职麻醉学医师,并在一些大学附属医院出现了麻醉科,才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临床麻醉学。


3
现代麻醉发展阶段——麻醉学的拓展与创新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麻醉操作技术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迈进了麻醉学的发展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在出现了大量专职从事麻醉专业的人员,如麻醉科医师,麻醉科护师,助理麻醉科医生,以及麻醉科技术人员等;由于麻醉工作的范围与领域的扩展,麻醉学又分出很多亚学科,如危重病医学、急救复苏、疼痛医学和近年来出现的围手术期医学、麻醉治疗学等等。


随着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积累和运用,使得麻醉学科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手术科室,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麻醉学科已经基本解决了自身的安全问题,由此推动了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现代化的发展。


四、 麻醉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麻醉学科在临床医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外科(包括腹部、神经、整形、胸心、血管、泌尿、小儿等)、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微创介入,也为传统内科学如消化科、呼吸科、心脏科等手术或检查治疗的患者们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体验与保障,以及包括麻醉门诊、术前评估、术中精确麻醉管理、麻醉后苏醒、麻醉手术后重症监测、术后随访治疗、康复指导等内容的围手术期医学。


麻醉科医护人员同时也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先锋和主力。


他们通过所掌握的急救复苏知识和技术,对各临床科室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发生的循环、呼吸、肝肾等功能衰竭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以至今日在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管理、疼痛诊疗门诊以及其它有关治疗诊断等众多领域,麻醉科医护人员都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醉学的发展支撑和成就了其他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临床麻醉是公认的外科学发展三大支柱之一。作为另外一大支柱的输血技术也是由麻醉科医师首先建立的。1933年Mayo Clinic 的麻醉科医师John Lundy建立世界第一个血库,保证了临床手术的大量开展,而新中国第一个血库也是由我国麻醉学先驱吴珏教授于1950年代在上海中山医院建立。


1847年,苏格兰医生Simpson发明了氯仿麻醉,并于1853年用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无痛分娩,其发明的无痛分娩技术促进了医学和社会的进步。


1952年,美国的产科麻醉科医师Virginia Apgar发明了Apgar评分,这成为评估新生儿出生状态和救治的经典指标,沿用至今,指导挽救了无数的新生儿。


约翰·斯诺(John Snow)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学术型麻醉科医师,也是流行病学的开创者。他首先将乙醚和氯仿用于外科手术,被后人誉为英国麻醉学领域的开拓者,他于1847年编撰发行了第一部麻醉学专著《乙醚吸入麻醉》。1854年他通过研究证明霍乱是由被粪便污染的水传播的,并且通过干预,成功地控制了霍乱的进一步流行,成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分析和控制的经典实例,也被称为是流行病学之父。


1927年美国麻醉科医师Ralph Waters全面推进麻醉学医教研发展,并建立和推行从三年到四年,包含临床和科研训练的住院医生培训制度,Ralph Waters教授被公认为是麻醉学教育的教父,这种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也被其他学科借鉴和采纳。


麻醉科医师John 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汇集多个学科的疼痛诊所,并于1973年发起建立了国际疼痛研究联合会(IASP),开创了疼痛医学。Bonica同时将硬膜外阻滞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并提倡鞘内小剂量应用阿片类药,让“walking epidural(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技术)”成为可能。


1952年丹麦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丹麦麻醉医师Bjørn Aage Ibsen坚持给患者气管插管实施正压通气,使死亡率从95%降低到25%,并且于1953年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外科ICU。


1953年至1959年,中国王源昶医生连续报道了用胸外心脏按摩(心脏按压)技术实施心肺复苏成功病例的报道,这也是全世界首先实施并报道的胸外心脏按压术。

美国麻醉科医师Peter Safar于1960年代发明了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Safer于1958年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Safer也被称为心肺复苏(CPR)之父。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麻醉科的John Severinghaus教授1957年发明了血中CO2分压的测定技术,使临床血气分析技术成为可能,他在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血气分析机,将危重患者的临床医疗救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中国李德馨教授于1962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脑复苏的研究,提出了深低温、大剂量激素和连续脱水的综合措施成功救治了多例患者。


法国麻醉科医师Laborut及Huguenard于1940年代末发明了“人工冬眠”技术,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


1966年美国历史上首位麻醉学讲座教授Henry K. Beecher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批判医学实验中的不道德不规范操作,极大促进了人体试验和知情同意相关规则的完善,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 麻醉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征是为临床各科开展创伤、侵入性治疗手段提供安全保障和舒适条件;为接受各种检查、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为濒危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有效救治;是兼具医学三大功能(救死、扶伤、疗病)的主体学科。在基础医学方面,麻醉学以药理、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近年来麻醉学又与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免疫、遗传、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密切联系,进一步探讨疼痛与麻醉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麻醉原理也是《Science》杂志2016年公布的全世界最前沿和最具挑战的125个科学问题之一。


 图:Science发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在临床医学方面,麻醉学主要在复苏和危重症医学方面研究机体死亡与复活的规律。通过临床实践,麻醉学又在不断验证和丰富诸如疼痛学说、麻醉药作用机制、麻醉对遗传、肿瘤的影响等基础理论。随着整个医学科学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麻醉学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高水平基础平台和支撑学科,通过自身发展已经极大的提高了临床安全性,麻醉死亡率已降至1/10万以下。在国际先进的医学中心和国内部分城市的大型医院,麻醉死亡率已低于1/20万。在麻醉安全性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麻醉科医师和专家学者把降低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率作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且制定了细致的实施策略,如美国ASA协会在2011年提出了“围术期患者之家(Perioperative Surgical Home)”的概念和路径,欧洲提出了“术后加速恢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的理念和实践,以及笔者所提出的舒适医学也成为我国麻醉学科乃至临床医学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特色,麻醉科医师已成为主导舒适医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随着麻醉学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如今麻醉学科承担着临床医学的重要支柱学科和高品质平台学科的重任。


中国的麻醉科通过不断建设,凝练共识,由笔者于2009年提出了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愿景,即:中国麻醉学科应当成为:

1)推动“舒适化医疗”发展的主导学科;

2)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

3)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

4)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

5)被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


作者:于布为等。摘编自《现代麻醉学》。部分图片来源于《The Wondrous Story of Anesthesia》和互联网。



经典重温


初心牢记

转载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学,手术期,概念,学科,技术,人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