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醉周丨杨金凤教授:麻醉让患者无痛而安全,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
本文由“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授权转载
▲杨金凤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麻醉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外科手术打开了光明之窗;麻醉科自建立以来,就是一个肩负挽救患者生命重任的科室。守护生命是现代医学赋予麻醉学科的重要使命,麻醉学科的进步使人类生得舒适、活得无痛苦、死得有尊严。
麻醉医生是医疗岗位中的多面手
在大多数人眼里,麻醉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在手术室给患者打一针,让患者安安稳稳地睡一觉。事实上,没有麻醉医生的精细化监测与救治,很多人可能一针下去,就永远睡过去了…...麻醉医生的工作既涵盖了手术室内各类手术的临床麻醉,也涵盖了手术室外麻醉,目前患者接受的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无痛宫腔镜、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取卵,涉及的“无痛”,就是麻醉医生实施的“麻醉”。从专业角度来讲,麻醉医生是围术期的内科医生,需要有全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除具备生理、病理生理、药理、解剖等基础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相关临床知识以及麻醉专业知识。
杨金凤教授所带领的湖南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成立于1977年,历经40余年的发展逐渐壮大,现在已经是全省三甲医院中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临床学科之一。中心负责人杨金凤教授曾经于2005年到法国巴黎十二大Henri Mondor医院、2008年到美国迈阿密大学麻醉系学习交流,对欧美国家麻醉科职业范畴非常熟悉。杨教授表示:“在欧美国家,麻醉医生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及重症救治,这样的业务范围与其培训背景有极大的相关性。首先,麻醉医生掌握的急救复苏、深静脉穿刺置管、床旁超声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是重症救治的根本技能;其次,麻醉性镇痛药物使用、深静脉穿刺、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等又是疼痛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毫不夸张地说,麻醉科在临床麻醉、疼痛诊疗、重症救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支撑着诸多友邻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得益于欧美的学习经历,湖南省肿瘤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的相关业务在杨教授的带领下开展的有声有色,主管服务范围涵盖临床麻醉、癌痛治疗、安宁疗护以及全院急救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无痛微波消融等,特别是安宁疗护工作更是做成了全国的标杆。在疼痛安宁病房,他们采用更多前沿的舒适化技术,帮助无数肿瘤患者舒适安稳地走完了最后的时光。
麻醉医生是癌痛的狙击手
癌痛一直是恶性肿瘤患者挥之不去的噩梦。据统计,目前全球70%~80%的恶性肿瘤患者遭受着中、重度癌痛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在肿瘤治疗期间不对癌痛进行管理,患者的食欲、睡眠将受到严重影响,在导致免疫功能损伤的同时,也将逐渐失去接受进一步治疗的信心。早在1993年,湖南省肿瘤医院就开始了疼痛诊疗的初探,并于2010年在医院新大楼开放时增设2个房间做疼痛门诊,目前为止,平均每天能够接诊30名患者到疼痛门诊进行管理。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癌痛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诊疗需求,医院于2013年建立疼痛安宁病房,开设床位8张,并于2015年将病房继续扩展至20张床位。
对于麻醉医生挑起癌痛治疗的“大梁”,杨金凤教授认为,麻醉医生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麻醉医生熟悉各种镇痛、镇静药物,什么剂量的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后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麻醉医生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其次,麻醉医生掌握了静脉给药、蛛网膜下腔给药等技术,在没有办法口服给药的情况下,麻醉医生能够开辟特殊通道给药,及时地进行镇痛管理。另外,神经阻滞技术也是麻醉医生的看家本领,在药物治疗癌痛效果不佳时,使用不同浓度的酚、乙醇、阿霉素等化学药物毁损周围神经,或用射频毁损责任神经,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麻醉医生更容易进入癌痛诊疗的角色。
湖南省肿瘤医院疼痛安宁病房的医护团队,致力于为癌痛患者提供疼痛评估、心理支持、镇痛治疗等服务,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管理,使无数痛不欲生的癌痛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杨教授表示:“很多患者在癌痛得到控制以后,立即对生命充满了希望,愿意接受更多有挑战性的治疗。也是患者的信心让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为肿瘤患者服务”。相比于综合性医院,肿瘤专科医院接诊患者类型固定,并且拥有非常强大的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同步进行原发病治疗。在此基础上,疼痛病房采取全方位镇痛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控制癌痛。这里全方位的治疗手段包括多种多样的给药方式(口服给药、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经蛛网膜下腔输注港患者自控镇痛),各式各样的镇痛技术(神经损毁、椎体成形等)。在这里,医生会采用多模式镇痛,包括抗炎镇痛药、神经减敏以及阿片类药物,合并抑郁或者精神症状的患者会进行个体化管理,通过评估患者个体差异,联用不同的治疗药物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能够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最终使患者受益。
此外,湖南省肿瘤医院以镇痛为基础的呼吸治疗和安宁疗护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他们在病房配备了呼吸机,在紧急情况下,麻醉医生将为肿瘤患者实施时段性的气管插管,以应对患者短期出现呼吸窘迫的危机,或者在病情无法控制时满足患者回家的心愿。对于一些晚期特别痛苦的患者,杨教授团队会给予患者充分的镇静舒缓治疗,让这些患者走时没有痛苦,表情舒缓,美丽安详。
麻醉医生是无私奉献的守护者
我国晋朝的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曾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表明“仁爱”、“达理”、“廉洁”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医者”应该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这两者结合在麻醉医生身上的体现就是无私奉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麻醉医生能够使用现代技术让患者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接受诊疗;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紧紧守护在患者身旁监测生命体征,随时做好紧急救治的准备。麻醉医生不仅是无私奉献的生命守护者,也是实施检查、治疗的医生或者外科医生坚实的后盾。
2020年春节,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很多医院对门诊开放时间和人流量进行了控制。然而,这对于湖南省肿瘤医院疼痛门诊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开放门诊,植入蛛网膜下腔输液港和那些带着镇痛泵居家治疗的患者将拿不到镇痛药物。与正常人相比,这些患者除了有对疫情的恐惧之外,还要忍受癌痛的煎熬。一想到这样的情景,杨教授内心无比的焦虑。因此,无论疫情如何变化,杨教授携团队在2020年1月31日和2月1日都正常开放疼痛门诊,且从2月3日开始,不再对疼痛门诊设置任何限量,每位医生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克服重重困难为所有癌痛患者提供了专业、细致的诊疗服务。据统计,2020年2月至6月疼痛门诊接诊患者达2923人,较2019年同期增长36%。为了表彰这种在灾难面前无私奉献的精神,医院领导授予整个麻醉手术中心“疫情防控团队奖”,杨主任本人也获得了“疫情防控优秀个人奖”。
疫情防控期间接诊患者无数,杨教授收到过很多真挚的感谢,有许多真情至今令她感动不已。采访期间,她讲起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当时接诊的一名患者突发口腔肿瘤破溃大出血,由于患者儿子远在外地,只有老伴儿在身边,医生紧急组织了抢救。患者家属回来后,没有质疑医生的诊治过程,而是跪着对参与救治的医生表示了真心的感谢。”这就如冬日暖阳,使杨教授及团队顿时忘记了身体的疲惫,“这是医患之间信任、和谐的最好体现,对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是个很大的鼓励!”杨教授说。
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为之努力,为之奉献。杨教授表示:“我们希望救治更多的患者,延长他们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而患者的快乐就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生命相托这一句誓言背后的意义非常美妙,从医31年,我从未后悔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麻醉学科是医学发展的助推器
1842年3月30日美国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奠定了现代麻醉学发展的根基,同时也是现代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手术是一种酷刑,从此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此后威廉·莫顿医生于1846年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了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使得麻醉进入大家的视野。1993年起,3月30日被确定为美国的医师节,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3月30日作为医师节,也称为国际医师节。
麻醉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公众对麻醉学科的了解并不充分,曾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3的民众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并且该调查结果受地域影响,也就是说公众对于麻醉学科的认知存在地域化差异。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倡导各大医院麻醉科举办麻醉健康宣传活动,用于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科相关知识的认知度。
杨教授坦言,“麻醉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所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和疏忽。希望通过麻醉周的宣传活动让我们的患者和家属更深入了解麻醉和舒适化医疗,我相信,您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每一位麻醉医生努力前行的动力!”
(文/于丽水)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