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什么样的脸最有吸引力?詹稼毓等首次精确重构出个体主观偏好特征及其文化差异
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人脸是人们在社交生活中判断吸引力的第一信息源。相貌吸引力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又无可避免的影响,例如社交、求职、择偶、健康等。
可何为美?面孔吸引力到底取决于哪些的具体面部特征?
2021年4月1日,格拉斯哥大学神经与心理学研究所詹稼毓博士和 Philippe G. Schyns 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
这项关于个体面孔吸引力特征的量化研究,首次精确重构出了个体的主观偏好特征及其文化差异。
已有研究普遍假设,人们对面孔的审美偏好具有非常高的群体和文化共性。例如,人们都倾向喜欢更为平均、对称、和具备明显性别特征的脸。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们审美的偏好存在很大的文化和个体差异。
图1: 东西方文化不同的面孔吸引力偏好
通过开发全新的3D人脸生成器,研究人员创建了数千张3D人脸模型,精确采样了面孔的3D形状特征和肤色特征在人群中的特征分布。在任务中,受试者需要对这些生成面孔进行主观吸引力评分。
通过逆向工程,研究人员首次精确重构出了40名欧洲受试者和40名中国受试者的主观面孔审美特征偏好。通过分析这80名受试者的偏好特征,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偏好完全不同于平均脸特征,同时这些偏好也无法被性别特征所解释。
此外, 审美偏好还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例如欧洲人更偏好小麦肤色和厚嘴唇,中国人更偏好白皙肤色和高鼻梁。而在文化族群内部,不同个体也具有其独特的主观审美。并且,受试者在判断其他种族的面孔吸引力时,仍保留了判断本种族面孔时的偏好。
图2: 面孔吸引力特征的个体偏好分布。A) 3D结构特征. B) 肤色特征
在技术层面,这项研究实现了对个体主观认知的重构和分析。研究人员正计划将这项技术拓展到面孔的其他社会认知维度,从而更好地理解面孔认知的个体差异。在应用层面,该技术提供了符合个体认知和互动需求的3D面孔,因此可以应用到虚拟助手和社交机器人领域,辅助虚拟助手的个性化定制。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