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专家团队在武汉进行为期28天的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的完整报告。在这份长达120页的报告中,由17名国际专家和17名中国专家组成的联合专家组针对新冠病毒传染人类的途径做了详细的分析。
联合小组对四类可能途径进行了定性评估风险,分别是直接人畜共患、通过中间宿主的传播、通过冷链/食物链的传播以及通过实验室事故传播,并对每一种途径陈述了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最终得出:
1. 通过实验室事故传播是极为不可能的(extremely unlikely)
2. 通过中间宿主的传播是比较可能至很有可能的(likely to very likely)
通过中间宿主引入SARS-CoV-2并随后进行传输的方案
3. 直接人畜共患是可能至比较可能的(possible to likely)
4. 通过冷链/食物链的传播是可能的(possible)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距今已过去了超过456天。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散,成为了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正因如此,新冠疫苗仅用了50多天,便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支重组新冠疫苗。
随后,全球陆续有超过40种新冠疫苗品种进入临床阶段,国内也已有5个生产企业的新冠疫苗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试图为人类大流行病寻找合适的出口。
基于我国获批疫苗的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和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疫苗工作组在3月29日起草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
首先,疫苗现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适用对象仅限于18周岁及以上人群。对于接种剂次和间隔问题上,《指南》建议:
1.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
接种2剂;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3周,第2剂在8周内尽早完成。
2.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接种1剂。
3.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
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
对于出现迟种补种、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不同疫苗产品替换接种、特定人群接种等情况,《指南》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碍于先行疫苗接种限制条件较多,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吸入式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近日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一旦投入临床使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免疫保护,缩短接种周期。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冠疫苗获批使用。但从新冠病毒治疗的另一方面来看,如何制造出效果更佳、更安全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也是这场科研与时间赛跑中的关键。
一款新药物的研发时间通常需要10年左右,还要冒着失败的风险。虽然新冠疫情已经逐渐趋于缓和,但是由于人际强传播的关系,容易发生区域性的感染。因此,新冠药物的研发成果迫在眉梢。
而如今,最有效、迅速的解决办法之一便是在已有药物中重新定位和筛选对新冠病毒具备有效抑制的品种,也可被称为“老药新用”。
新冠病毒的药物主要集中在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以及阻止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这两方面作用。如今共有两类主要的药物被认定在新冠病毒上有一定的效果 —— RNA聚合酶抑制剂类药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因此RNA聚合酶抑制剂是极有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其中,瑞德西韦(Remdesivir)上市的呼声是最高的。
瑞德西韦是由美国吉利德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也是唯一正式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抗新冠注射药物,原本是用于抗埃博拉病毒。但瑞德西韦的定价每瓶高达520美元,高昂的价格和药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业界对该药物褒贬不一,也从侧面认证了市场对于高性价比药物的迫切心理。
法匹拉韦(Favipiravir)也在近期临床试验中表明在对抗新冠病毒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该药物分子中仅包含核苷碱基的含氟类似物,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会形成核苷酸类似物,从而抑制病毒的RNA聚合酶。
第二个广受关注的药物靶点便是主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样蛋白酶。
在这一类药物中卡莫氟(Carmofur)和CD147抗体药物被验证在原理上能将主蛋白酶锁死,阻断新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染。相比较而言,受体CD147是更合适的药靶选择,因为它曾在肝癌等癌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据此开发出了特异性药物美妥昔单抗(metuximab)、美珀珠单抗(meplazumab)等。
除了上述作用机制较为明显的药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在疫情初期投入在临床治疗中,但是在体外试验中能起到高效抑制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在后期临床试验中能对病情有明显的效果。
因此,伴随着新冠肺炎常态化的趋势,对于全球医药行业而言,还需要继续深入对新冠病毒的病理机制研究,鼓励开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做到”预防+治疗“并行。
1. WHO-convened global study of origins of SARS-CoV-2: China Part
3. Ye, S. (2021). A review of SARS-CoV-2 in 2020: Molecular pathology and drugs and vaccines in develop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39(1), 144-165.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1.01.012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