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各种成分性质更是多样,即使采用了先进纯化工艺以保证产品不溶性微粒符合标准,但由于使用过程中采用了不适当溶剂或合并用药等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样影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2]。因此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现就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药品说明书具有医学、药学和法律上的意义,是医师开具处方的重要依据,是药师调配处方的重要依据,是护士安全用药的重要依据,更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使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遵照说明要求,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3]。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3]。由于药物配伍后会产生理化性质的改变,比如PH值的升降、不溶性微粒的产生、颜色的变化等。所以中药注射剂适宜单独用药,通常不宜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若必须输入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注射剂,也不可序贯给药,换药时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或进行冲管处理,以免两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9]。如抗生素类能与中药注射剂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降解,造成其稳定性降低,故二者不能联合配伍[10]。如中药注射剂(复方苦参、丹参等)中有些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生物大分子等具有抗原性或半抗原性,与胰岛素注射液配伍后,胰岛素分子与中药成分相互作用,产生抗原性物质,导致过敏反应发生[11]。
避免超剂量用药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避免大剂量使用造成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的超剂量使用会使血药浓度增加,若血药浓度超出治疗窗范围会引起毒性反应。中药注射剂剂量的随意增加,不仅不会增强药物疗效,反而会极大地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2-13]。
规范配制药液
中药注射剂的配药环节需要在洁净区内完成,并且遵循“现用现配”原则,提前配置的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现用现配的中药注射剂[14]。
严格控制滴速与滴注时间
一般情况下,滴注速度不高于40滴/min,滴注时间在2h以内。若滴注过快,进入毛细血管的药量瞬间增大,刺激性也随之增加,可能导致静脉炎、静脉变硬等不良反应;若滴注过慢,会产生水解、氧化、变色等不良反应[15]。
加强用药护理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3]。此外,若用药时患者有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等情况也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注意体质因素并消除紧张心理[2]。
输液器的选择
由于当前国内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较滞后,不能彻底去除杂质,其溶解性,微粒含量,稳定性等均可形成不良反应[16],加上静脉药物的配制操作、空气环境污染、输液器具影响等使中药注射液体存在大量不溶性微粒,普通输液器达不到有效过滤输液中对人体有害微粒的目的,微粒进入静脉,可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壁,加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引起血小板的黏附形成血栓,造成局部静脉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引起水肿和炎性反应,造成静脉炎[17]。精密输液器安装有终端过滤器,微粒过滤率高达95%,可减少中成药类注射液的微粒进入血管,减少微粒在血管内沉积及对血管的刺激[18]。《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指出:在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19]。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吕梦瑶)
参考文献: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