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电生理实验验证,发现只有C3敲低的神经元表型与miR-218过表达神经元完全一致。
前不久
泉州渔民老张和工友
因为误食河豚
险些丧命
所幸
在当地医生紧急抢救下
才转危为安
对此,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主任技师黄宏南紧急提醒,清明前后河豚鱼毒性最强,广大市民谨防食用河豚鱼中毒。
前不久,来自泉州的渔民老张(化名),在渔船返港时捕获几只野生河豚鱼,自行加工后便与两名好友一起食用。
老张吃完半小时后,就感觉四肢麻木,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随即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症状,另一名好友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很快,家属发现后立即将二人送往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急诊科进行抢救。
到达医院后,当地医院急诊医生立即给老张紧急插管,并送到EICU抢救。
然而
临床上根本没有特效解毒药
医护人员只能采取的措施
就是呼吸支持
尽力守住生命
血液净化,补液利尿
争取排出毒素
幸好
在大家的努力下
老张才转危为安
不仅仅是老张,3月5日,家住泉州市区的王女士,也因食用河豚后中毒送医。
对此,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中毒救治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近一个月以来,已接诊了多起群众因进食河豚鱼中毒送医的病例,市民一旦误食河豚,切记要及时就医。
每年3月到5月正值河豚产卵期,特别是清明节前后,河豚毒性最强,也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黄宏南指出:河豚毒素中毒潜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发病,发病急,如果抢救不及时,中毒后最快10分钟内、最迟4—6小时死亡,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救措施。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药
针对河豚毒素中毒
目前并没有特效解毒药物
一旦中毒
通常只能采取催吐、洗胃等
去毒措施和对症治疗处理
对于重症
救治成功率不高
因此,请珍爱生命,勿食野生河豚!
专家提醒:
即使是“河豚鱼干”,也不可“张嘴”
除了新鲜的河豚,河豚鱼干经过盐腌和晒干之后,其毒素依然存在。
当“鱼”变成“鱼干”之后,我们更不能简单辨别其品种和毒性,而且还含有较多的食盐,食用风险只会更高。
那么
日常生活中
我们该如何正确
选购鱼类食品呢?
选购安全、放心的鱼类食品,请到“大型超市”或“有资质的正规农贸市场”。
不明资质、不确定食品来源的地方所售卖的鱼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寄生虫污染、重金属超标等)。
拒绝购买与市场价格相差过大的鱼类食品。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 张鸿鹏/文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