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小雯(化名),一个多月前发热且淋巴结肿大,当地医院治疗后仍发热不退,淋巴结也越来越大。“淋巴瘤、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网上对号入座,一种种毛骨悚然的恶疾映入眼帘,让她惊恐不已,眼睛湿润。
辗转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医生排除了一系列疾病后,从小雯工作中的一个小细节发现问题——曾被猫抓伤。结合其他检查,最终诊断小雯患上了猫抓病。
医生提醒,春季动物发情期和夏天气温高又闷热时,宠物更容易抓狂伤人。
“医生,持续发热一个多月,淋巴结有好几个肿大且越来越大了,不会是……”坐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医生面前的小雯,说话有气无力,一脸憔悴。
小雯青春活泼,身体不错。一个多月前,她莫名其妙感觉左侧腋窝疼痛,且自己可摸到约鸽子蛋大小的肿块,触之疼痛明显。与此同时,小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就诊当地医院后,腋窝淋巴结B超显示: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半个月,想不到淋巴结反而越来越大,其他症状也没有明显减轻。
“对于这样的结果,医生也觉得有点奇怪,接着又详细了解肿瘤及其它传染病家族史……”当地医生一脸严肃,小姑娘慌了神,疑神疑鬼起来,到底是肿瘤,还是其他什么恶疾?上网查了一通资料,小雯愈加担心,不由流泪,人也瘦了一圈。在好友推荐下,小雯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就诊。
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童永喜、主治医师黄益澄考虑患者为年轻女性、慢性病程、淋巴结肿痛伴低热等,需要与反应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等进行鉴别。入院后复查腋窝淋巴结B超:有三个肿大的淋巴结,较大者约4.9公分X4公分,内部可见不规则暗区,考虑炎性包块伴积脓。予穿刺抽脓,脓液涂片:见大量有核细胞……可见细菌样物质,未见真菌。
根据以往经验,医生进一步追问病史,终于弄清来龙去脉。原来,喜欢小动物的小雯是当地一家宠物店的员工,每天都与宠物接触。发病前,她在接触宠物猫的时候不慎被“情绪不好”的猫抓了一下,“诶哟!”小雯不由自主喊出声,只见左手背顿时出现几条血印子,但当时也没特别重视……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她所患的是“猫抓病”。
最终的诊断,让小雯如释重负,但还是有点懵,“ 猫抓病?没听说还有这种病啊!”接下来,经验丰富的医生予以多次穿刺抽脓及抗感染治疗等系列治疗后,小雯淋巴结较前逐渐缩小,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近日,小雯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现如今,宠物与人类的关系已越来越亲密,不仅老人,不少年轻人也养个宠物来陪伴自己。下班回家,吸猫撸狗,宠物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不过,有时候它们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恼,甚至是疾病。
潘红英主任表示,猫抓病并非近期新发现的,只是“知名度”不高、认识不足而已。随着养猫人及流浪猫的增多,猫抓病患者也呈上升趋势,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几乎每年都会接诊猫抓病患者,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病人数超过4万例。
猫抓病是一种由巴尔通体属细菌(主要为汉赛巴尔通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中猫、犬、鼠是巴尔通体的主要宿主。80%的患者是被猫(尤其小猫)抓伤或咬伤后感染病毒。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的亚急性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持续2-8周。动物抓伤后约1-2周出现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以腋窝、颈部、腹股沟处常见,伴有压痛,部分化脓。
“有报道称,宠物猫的感染率可达30%,但发病率较低,且该病确诊后,经过针对性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病况,如心、脑等并发症,极个别发生死亡。”
如何预防猫抓病,潘红英建议:
一
鉴于猫抓病可对免疫力低下者造成严重后果,慢性病者与免疫力低下者、有幼儿的家庭最好不养猫等宠物;
二
不要和宠物过分亲密,尽量少刺激宠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尤其在春季动物发情期和夏天气温高又闷热时,宠物更容易抓狂;
三
注意卫生,抚模完猫等宠物后应及时洗手 ;定期给宠物猫体检、修剪爪甲、灭虱、灭蚤等,保持环境清洁。如果领养流浪猫,最好为其进行全面的体检和人畜共患病筛查。
潘红英主任特别提醒:被猫咬抓伤后,应及时注射狂犬疫苗(猫也可携带狂犬病毒),如果之后出现淋巴肿大、畏寒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感染科就诊,并将被猫咬抓伤的病史告诉医生,有利于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