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Nature Communications:胃肠道微生物预测患者结核病治疗期间的外周炎症状态
导读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可以显著影响全身的免疫应答,但其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抗生素的治疗效果的影响知之甚少。由于目前难以分离抗生素诱导的病原体清除和相关微生物改变的免疫效应,因此上述问题在人群中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分析了两个结核病(tuberculosis,TB)治疗的纵向研究队列(35人和20人)和一个包含55名健康对照者的横断面研究数据。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分别收集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用于微生物组分析)、唾液(用于确定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的细菌负荷)和外周血(用于转录组分析)。此外,该研究通过比较标准TB治疗和不减少Mtb载量的实验性疗法将微生物效应从病原体灭菌中分离。对来自两个纵向队列的微生物组-转录组-唾液样本数据的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显示,TB炎症状态的重新正常化与Mtb病原体清除,与Clusters IV和XIVa Clostridia的丰度增加以及Bacilli 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降低有关。健康个体的独立队列中的外周基因表达和微生物组分析显示出相似的关联。该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诱导的病原体丰度降低和微生物变化与治疗诱导的活动性TB炎症反应变化相关,而抗生素治疗的反应可能是病原体清除和微生物驱动的免疫调节的综合作用。
论文ID
原名: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predictsperipheral inflammatory state during treatment of human tuberculosis
译名:胃肠道微生物预测患者结核病治疗期间的外周炎症状态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2.121
发表时间:2021.2.18
通讯作者:Michael S. Glickman & VanniBucci
通讯作者单位:康奈尔医学院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系、马萨诸塞大学微生物组研究中心
实验设计
图1 本研究实验设计概述。A.该研究调查了来自海地的三个不同队列的微生物组与转录组的关系。其中,队列1:进行2周的纵向和干预性临床试验,包括对研究志愿者进行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二次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收集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菌载量(TTP),粪便微生物组分析和外周转录组学分析,然后随机分为HRZE治疗组(TB标准治疗)或硝唑尼特治疗组(Nitazoxanide,NTZ)。队列2:进行6个月的纵向和观察性研究,受试者在在6个月的TB治疗过程中一直接受随访研究,同时收集了受试者的TTP,粪便微生物组和转录组数据。队列3:(横断面和观察组)由单独招募的健康志愿者组成的横断面和观察性研究,其中大约一半是健康以及结核病阴性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接触者(family contacts,FC),另一半是没有已知结核病暴露的社区对照(community controls,CC)。该研究也对上述个体进行了粪便微生物组分析和外周转录组分析。B.本研究不同研究队列中所纳入的个体数量。C.本研究所纳入的受试者样本采集及相应分析的示意图。
结果
图2 经HRZE或NTZ治疗两周后均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仅HRZE治疗降低Mtb的细菌负荷。A.比较HRZE和NTZ体内病原菌清除效果的临床试验示意图。B对于NTZ治疗组和HRZE治疗组,在第0天和第14天配对的结核分枝杆菌痰液样本阳性反应时间(TTP),数据显示为2~3个技术重复的范围。其中, HRZE组:n=16; NTZ组: n=19。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TTP~1+Sex+Age+ Treatment+Time + Treatment:Time+1|ID)来确定各组治疗后及预处理中差异的显着性,其中“Treatment”表示NTZ治疗组和HRZE治疗组,“Time”表示患者经抗生素处理前后的时间,“:”表示相互作用项。C.基于Bray-Curtis距离算法的主坐标分析(PrincipalCoordinate analysis, PCoA)显示HRZE和NTZ治疗14天前后受试者个体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灰色线连接基线和第14天治疗配对样本,PCoA1清楚地区分NTZ治疗后的样本与基线或HRZE治疗后的样本。D.利用Inverse 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患者肠道微生物群a多样性,其中, HRZE组:n=16;NTZ组: n=19。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确定差异处理对多样性的重要性。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Diversity~1+Sex+Age+Treatment: Time +1|ID),“:”表示相互作用项,以HRZE作为参考水平。在基线时,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14天后,两组均显示出a多样性的显著降低。
讨论
进一步,考虑到用配对样本解释微生物组地组成与周围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将样本随机分配到对机体系统性影响差异显著的药物组合中,并尝试用适当的算法进行此类分析。对于单组学微生物组和RNA seq数据,该研究选择使用limma / voom来模拟这些数据中的变化,因其具有对多种效应进行建模的能力,同时可以将受试者的基线值用作随机效应。对于多组学整合数据,该研究使用了随机森林回归。上述分析结果以两种方式突出了这些模型的实用性:(1)通过提供支持或反对关于许多潜在相关参数之间具有临床意义的关系的特定假设的证据,以及(2)通过提供这些模型的多组成分(即特征)之间的假设生成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在小鼠、验证队列或其他模型系统中进一步测试。
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使用快速且无创的测量方法(例如,粪便DNA测序,唾液细菌负荷和血液样本转录组测序)来推断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病原体负荷和宿主炎症状态之间的联系。潜在的理论基础是,对这些关联的分析可以引导在体内和体外的后续机制性研究工作,不仅旨在验证,而且还可以建立起靶向微生物组的干预策略,从而提高结核病治疗期间的炎症缓解。而上述分析是基于TTP是足以预测结核病对全身免疫反应的影响的预测变量所进行的。此外,还要考虑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不仅可能影响全身性炎症反应,而且还可能影响肺部滞留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和数量。此外,本研究中得出的任何关联结果都可能无法充分解释机体肠道微生物-炎症反应-病原体关系的潜在变量或混杂因素。同时,尽管上述分析是在独立的队列中进行的,但研究验证已识别的微生物外周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也适用于健康对照队列,而对没有结核病但患有其他疾病的人进行验证可能会比健康人群更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因此,未来的研究工作将着眼于确定在新的独立结核病治疗队列中是否存在上述已确定的关联。
该数据表明,在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前14天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消退(通过外周血转录组学分析)可能既受到体内Mtb负荷减少的影响,也受到抗菌素诱导的肠道微生物群扰动的影响,而后者可能直接作用于全身性的免疫功能改变。与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的途径中,一种是活动性结核病的特征性激活途径:干扰素γ、I型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活动性结核病的结果反映了体内病原体的负荷和包括IL-1和IFNγ在内的细胞因子的混合作用,而后者则加剧了疾病的进展。该研究表明,伴随结核病治疗的肠道微生物组的扰动是早期治疗期间这些相同途径正常化的预测标志物之一,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可以影响或预测结核病缓解的速度。在患者治疗的前两周,病原体杀灭是主导因素,但在治疗的后期,当病原体杀灭减缓时,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相关微生物组成依赖的调节作用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在健康对照队列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外周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验证,特别是上述相同的促炎和抗炎途径的共同表达,表明这些关联可以延伸到其他人群。而上述关联是属于因果关系,还是作为另一种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将是本研究未来的前沿方向。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将致力于将本研究提出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设计思路应用于结核病治疗的后期,以检查治疗过程中的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是否与临床相关的治疗结果相关,以及Clostridia的丰度是否与体内Mtb的清除速度或伴随活动结核病的炎症反应的消退相关。这些研究为靶向肠道微生物作为结核病治疗预测指标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治疗结果的个体间异质性。
评论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肠道菌群与结核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主要通过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在Mtb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这个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如CD4+T细胞、巨噬细胞、TNF-a、IFN-g等),尤其是CD4+ T细胞,其分化的Th1/Th2细胞亚群可调节抗结核免疫反应的方向。鉴于结核病标准治疗可以引起胃肠道微生物群的显著变化,包括许多梭状芽胞杆菌物种的耗竭,上述改变可能与机体系统性炎症反应有关。然而,由于HRZE疗法在治疗早期可以迅速消除结核分枝杆菌。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具有Mtb病原体杀灭或微生物群扰动,同时又不是两者兼具的对照组,则很难将消灭Mtb的免疫效应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干扰分离开来。因此,该研究分别结合了三个独立的临床队列,分别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16SrDNA测序、外周血转录组分析和唾液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丰度进行了分析。该研究通过比较结核病标准疗法和不减少结核菌载量的实验性疗法,可以独立研究肠道菌群对结核病治疗的影响,并指出特定菌群组成与结核病恢复期炎症指标下降有关。上述研究为探讨肠道共生菌群对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