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调研|11省份县域医院共话:大医院帮扶发展,我们最期待什么?

2021-03-31   健康县域传媒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记者:王营、万笑笑、刘鲁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编者按


2021开年以来,从顶层设计到民间呼唤,无一不聚焦基层,声音明确且坚定。
 

 
关于2021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项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针对县级医院发展,明确了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县级医院发展,力争新增500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而不是晋升三级,县级医院晋升三级,还是要按照三级医院的评审条件来参评。  

 
其实,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十四五”规划不是首次提出。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明确下发过文件,要求分两阶段遴选具备一定基础和较高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水平的县级医院,目前两个阶段的名单已公布。文件明确,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对口医院的支援;另一个是由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指导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  

 
对于大医院帮扶支持县级医院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间很多省份都已经有了探索尝试,但这次是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层面释放了“支持”信号。那么这种“支持”应该是哪种帮扶?过去探索的形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县级医院又有何新期待?为此,《健康县域传媒》特邀请了山西、河北、安徽、浙江、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山东、陕西、宁夏、广东十一个省份15家二级县级医院代表,发起话题调研。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较2015年增长9.8%。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85.8%的县级医院具备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35.1%的县级医院具备三级医院服务能力。也就是说,在全国近万家的县级医院中,有近6500家县级医院是有待争创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的,这与“十四五”规划中的500家计划目标相比,挑战和难度还是很大的。


帮扶形式

医联体、全面托管、对口支援居多




通过调查,《健康县域传媒》记者发现:目前,县级医院与省、市州级医院通过医联体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是最多的落地帮扶形式。通过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的模式,由医联体牵头医院派驻业务骨干下沉到县级医院帮扶。这种帮扶具体又表现为科室共建、科室托管、常驻帮扶、每周坐诊、远程会诊、去上级医院进修等不同形式。


而在浙江、广东等地,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则多是通过被大医院托管的形式。以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为例,2019年1月与金华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总院)建立为期5年的全面托管模式的合作办医。同样的,2014年7月1日起,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药附一院)全面托管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连南人医”)。“广药-连南”托管模式也成为广东省县级医院三大发展模式之一。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来说,更多借助对口支援的方式来提升自身能力。以陕西省石泉县人民医院为例,2013年,该院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首次建立了为期3年的跨省对口支援关系。通过“组团式”下沉、远程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多种帮扶模式助推医院发展。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则与上海长征医院对口帮扶关系持续长达19年。


针对几种帮扶形式,调研中县域医院书记/院长均认为,长期的驻点帮扶和“组团式”下沉效果对县级医院学科帮扶效果最为显著。与提升县级医院管理能力相比,学科能力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同时,院长们也指出,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每周只是过来两次坐诊或者只是利用周末时间来医院进行查房、教学、手术,由于时间短,对县级医院的发展影响甚微。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医院院长危智盛认为,帮扶必须要在一个帮扶周期里,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比如广药附一院长期派驻了超过18人的医院管理团队,医疗专家长驻县医院,全方位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从输血到造血,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俊表示,作为县级医院能得到上级医院的支持和帮扶,肯定是非常欢迎的。一方面通过绿色转诊通道解决了疑难病例诊治、危急重症患者转诊,帮助县级医院引进了一批新技术、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上级医院的帮扶和专家的进驻,在地方上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张俊坦言,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这种帮扶形式多数情况下时间较短,呈间断性的情况较多,不利于业务持续开展,帮扶效果还有待加强。二是下沉帮扶专家的待遇问题没有明确,多数情况是带着“奉献”精神来的,这样影响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形成长效机制。


帮扶成效

利大于弊,仍需从体制机制突破




今年2月,山东省出台“深化医保改革26条”其中一项就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支持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在县乡建设分支机构。新医改下,国家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对口帮扶、远程医疗等形式来强基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形式背后给县级医院带来的是“虹吸”还是“带动”?对县级医院的学科技术和管理有多大程度的提升?这些形式背后存在哪些利弊?我们从发起的调查结果中可见一斑。


山东某县域医院院长告诉记者,2020年,山东省立医院(集团)济阳区人民医院揭牌,山东省立医院大学城院区落户长清,可能还要在商河县落户一家妇幼保健院。“如果大医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学科人才全部下沉,对我们周边的县域患者肯定会产生虹吸,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该院长如是说。


“‘虹吸现象’在我们这里还是存在比较多的,主要原因还是县级医院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专科能力的相对薄弱。”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军义也表现出了这样的担忧。


国家级医联体文件正式出台是在2017年,医联体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国家层面做足了调研和前期准备,同时,全国已经形成了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666个,县域医疗共同体4028个,跨区域专科联盟5900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4075个。


深化医改以来,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了医联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诊疗水平,利大于弊,但也还存在着问题。调研中发现,相比较松散型医联体建设来说,紧密型医联体效果明显。下一步医联体建设必须要在体制、机制上打破旧框框,创新思维方式,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上级医院是否能真正的做到真心合作帮扶,二是省市级医院由于无限的扩张,造成人才、患者的“虹吸”现象,三是缺乏系统的医联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四是利益分配问题。


黑龙江某县域医院书记坦言,在2008年该院和省市级医院建立医联体,由于都是松散型的医联体,上级医院来院只是为了职称晋升的要求,每周只是利用周末时间来医院进行查房、教学、手术,时间短,目标不明确,自身医院的医疗工作不能放手,未能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的建设帮扶、人才培训等入手,对县级医院发展起到的影响甚微。


安徽省青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尹宗旺指出,医联体是医院之间开展的医疗协作,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现在有些医联体还是依靠医院的自觉性和医院之间协定来进行,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的保障。尹宗旺补充道,另外三级医院来二级医院开展门诊、手术、会诊、坐诊,利益如何合理分配?三级医院专家来二级医院坐诊其收费、其医保定额如何结算?


对此,山西省万荣县医疗集团业务副院长曹俊鹏也颇为认同。“在全国医护紧缺的状态下,上级医院能够下派专家来帮扶,对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确实有益处,比如与上级医院通过学科共建和科室托管的形式,我们的康复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医联体的建设必须要真正的让专家沉下心来。”曹俊鹏强调,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利益机制,另一方面时间问题,学科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建议建立2-3年的目标责任状,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保证医联体帮扶起到规划作用。


“通过学科帮扶,确实使我院相关科室业务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从管理的角度看,上级医院很少对我们进行管理培训。”黑龙江省某县域医院书记表示,事实上,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管理不一样,二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也存在差别,但管理方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同时医院与省级医院有过远程会诊,包括定期专家授课,但其他真正意义上的院际之间帮扶不多。


针对对口支援方面的现状,陕西石泉县人民医院院长马玉霞表示,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通过江苏对口支援帮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远程医疗服务帮扶模式由于建设成本和升级维护成本高,作用发挥还有待提升;二是帮扶范围有限,远程医疗主要是运用在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如果仅靠远程医疗,很难通过帮扶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容易使帮扶停留在表面,从而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使帮扶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资金匮乏,医疗设施、设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家团队作用的发挥。


“由于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存在医生短缺,长期派驻医生困难,造成很多对口支援工作流于形式,我们的经验是,只要把国家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内蒙古多伦县人民医院院长闫卫军如是说。


落实帮扶

县域医院书记/院长有这些期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给医改和分级诊疗指明了方向,对于县级医院发展,国家顶层设计给予了明确支持的信号。本次调研,县域医院书记/院长也都表达了他们对省市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发展最期待的开展形式:长期派驻、确定帮扶目标、设定考核机制,尽可能不达目标不收兵。


河北省滦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力表示,作为县域医院,期待省市医院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下沉“驻院”,手把手“传帮带”,通过远程示教、专家驻点实地指导、医务人员对口进修学习等形式,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快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好”的高质量人才。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明伟谈到,学科帮扶和培训是该院最有特色、最具成效的。总院专家派驻以“专家多、能力强、派驻长”形式开展。每轮派驻专家不少于14名,其中副高职称以上占90%,工作时间为每周4天,从合作办医的模式深入看,医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医院掌舵者,个人觉得全面托管模式不错,但是如果能进一步融入总院,实行高度统一的医疗集团,实行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财物深度融合,甚至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黄明伟如是说。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俊告诉记者,县级医院普遍面临专科骨干医师缺乏,派出进修学习比较困难,即使能够外派学习,周期长且单一,不利于学科建设,不能形成技术团队,有时进修学习回来也无法开展工作。张俊希望,以专科组团长期派驻专家的形式,针对基层医院的技术短板,确定帮扶目标,不达效果不收兵。“希望上级医院在接纳基层医院医生进修时,要本着解决问题为主的目的,灵活安排,不必硬性要求必须是一年或半年,这样能让基层学到需要的实用技术,也能解决基层人员紧张不能长期派出人员进修的难题。”


内蒙古多伦县人民医院院长闫卫军谈道,“我最期待的还是以医院支援、科室协作帮扶的模式,在一个帮扶周期里选择若干个学科,制定明确的目标,支援医院的专家团队下沉,采取“大手拉小手”“师带徒”的模式,同时参加管理、人文、学术等交流活动,最后能够实现受援医院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组团式带教+项目帮扶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是我比较期待的。”陕西石泉县人民医院院长马玉霞指出,这样一方面通过省市专家的“组团式”下沉带教,提升基层的医疗技术、服务理念、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实施项目帮扶模式,有针对性设置专科发展规划,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逐步独立开展部分适宜的项目,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


针对目前的帮扶体制机制方面如何打破旧有框架,安徽省青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尹宗旺建议:一是从顶层设计,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必须要建章立制;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把紧密型医联体纳入到医联体医院主要领导的任期考核;另外省市三级医院在建紧密型医共体不能1+N家,应控制一定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五家,明确任务、目标、利益分配、奖惩措施。二是建立专科联盟,三级医院派专家来二级医院专科任行政主任,明确任期期限、目标、考核奖惩措施等。鼓励三级医院的专家沉下去,还能稳住心。三是要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制定探索开展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按病种付费的方式,常见病、多发病按病种付费要实行同病同价。


业内专家表示,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县级医院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如何与县级医院结合起来,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利益分配如何考量,帮扶成效如何界定……还需要从健康中国建设,国家大的战略结合起来。从健康县域到健康中国,我们整体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不仅仅是县级医院能力提升,而是整个国家人群健康建设的远大战略,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各级医院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刘鲁

审核:汪言安





医联体,调研,医疗,学科,基层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