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例A型夹层全腔内修复病例自2000年报道以来,手术技术和支架设计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的是,升主动脉腔内治疗尚处于讨论可行性的阶段。已有一些临床研究展示了腔内修复的可行性,可受限于病例数和结局指标较少,很难准确地评估其安全性。针对A型夹层腔内治疗这个话题,来自华盛顿医院中心Edward Y. Woo团队新鲜出炉了系统综述,详情如下。
研究目的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手术方法是开放性手术。有多达1/4的患者由于风险过高而拒绝手术,而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较高。升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正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目前文献报道的技术成功率、死亡率、卒中率和再干预率各不相同。本研究目的旨在系统性评价腔内修复急性A型夹层预后。
研究方法
该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设计及方法与PRISMA指南一致。文献数据库检索于2020年4月完成。纳入文献的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细节被统一记录在表格中。研究者提取纳入文献报道的技术成功率、短期死亡率、卒中和再干预率数据,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meta分析。
表1. 结局定义与A型夹层分期
研究结果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该研究最终纳入了14项临床研究,共计80个夹层病例(其中急性55例,亚急性25例)
表2a. 纳入研究的人口学特征。除Khoynezhad 2016为前瞻性注册研究(NCT02201589)外,其余均为回顾性单臂研究
表2b. 纳入研究的手术细节
大部分研究者使用了现成的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但Ronchey和Tsilimparis等使用了升主动脉支架,Lu等使用了自主设计的分支支架。Khoynezhad等使用了Valiant Navion胸腔支架移植系统。纳入研究的解剖学排除标准共同点为升主动脉直径>40-44mm。几乎所有研究均采取股动脉入路,并采用全身麻醉和快速心室起搏(RVP)来减少心输出量。
图2. A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天死亡率为17%(95%CI:10%-26%)
图3. A型夹层腔内修复技术失败为15%(95%CI:8-23%)
图4. A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脑卒中发生率为11%(95%CI:6%-19%)
图5. A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再干预率为18%(95%CI:9%-31%)
研究结论
A型夹层腔内修复拥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普及性。各中心均遵循了普遍接受的治疗原则,但具体的手术方式以及支架的尺寸和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在这些无法接受手术而预后极差的患者中,夹层腔内修复的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将该技术引入常规临床实践之前,仍需更多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附录
附图. 主要结局的漏斗图。死亡率、技术失败率与再干预率的漏斗图不对称,提示潜在的发表偏倚
附表.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纳入研究的Downs and Black文献质量评分均分为13.9(标准差3.2)
参考文献
1. Simon De Freitas, Matthew J Rossi, Steven D Abramowitz,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s for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J Vasc Surg. 2021 Feb 13;S0741-5214(21)00198-1.
2. G Dorros, A M Dorros, S Planton, D O'Hair, M Zayed. Transseptal guidewire stabilization facilitates stent-graft deployment for persistent proximal ascending aortic dissection. J Endovasc Ther. 2000 Dec;7(6):506-12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