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影响血糖检测的八大因素---(标本、药物、环境)

2021
03/31

+
分享
评论
检验之声
A-
A+


影响血糖检测的八大因素之

标本因素



1

标本类型

毛细血管全血、静脉全血、静脉血浆和毛细血管血浆样本都可测定血糖。推荐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一般来说,用血浆或血清测定结果更为可靠。如果不是特殊试验,血糖测定必须为清晨空腹静脉取血。并且,使用不同的标本时应采用不同的参考值。

1,毛细血管全血   在空腹一段时期之后,静脉血葡萄糖浓度比动脉低5%~10%。毛细血管血作为动脉和静脉血的混合物比静脉血糖浓度高。空腹一段时期后差异大约是5%,而在餐后是10%~15%。由于婴儿血细胞比容值高,所以在新生儿期间,毛细血管和静脉的全血不用于葡萄糖检测,因为结果会偏低,而毛细血管血浆可用来测定血糖。

2,静脉血浆   红细胞葡萄糖含量比血浆低。静脉血浆葡萄糖值比静脉全血高10%~15%。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和毛细血管全血值是一样,超过静脉全血值。

3,毛细血管血浆   葡萄糖值比毛细血管全血高10%~15%。


2

采集

抽血前的准备工作:患者需空腹抽血,抽血前避免激烈运动,如可能,需在抽血前三天停用相关药物。个别患者因其他疾病的需要而使用含有葡萄糖的药物,尤其是静脉输注葡萄糖治疗者,应避免在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刚结束时采血检测;否则,可导致血糖检测值比实际偏高。如果正在输注生理盐水,则可能出现血糖被稀释而降低。


3

运送与处理

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糖酵解活跃,采集后全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时,由于血细胞的酵解作用,血糖浓度每小时可下降5%~7%;当白细胞升高或其他消耗血糖的物质增多时,血糖降解速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快。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离心分离血清,并于2小时内完成检测。如不能立即检测,须将分离后的血清置于低温保存。为防止血糖在体外降解,可使用含有抑制糖酵解物质的采血管。目前临床多用含氟化钠和草氟化钠抑制糖酵解途径中的烯醇化酶抑制葡萄糖降解。婴儿血糖的测定应采准之后尽可能快地进行,因为在新生儿红细胞糖酵解率比成人高,因此可能会使糖酵解抑制剂效果降低。


影响血糖检测的八大因素之

药物因素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  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 ACEI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有效。例如,依那普利降低血糖的效果比卡托普利好。西拉普利可在血糖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但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比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和安慰剂对胰岛素利用的影响,这5种ACEI均对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有效,其中以赖诺普利的价用最为明显。另有试验表明,培哚普利在降压时,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加,有学者认为ACEI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11的降低,这可能与内源性激肽增加有关。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大多数血管紧张素ⅡI受体拮抗剂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任何影响,但有研究报道坎地沙坦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改变导致其他神经因子活性的改变有关。

3、钙离子拮抗剂  该类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学者以氨氯地平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细胞钙离子的水平来恢复胰岛素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而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葡萄糖的利用。

4,拟肾上腺素药  多数拟肾上腺素药可致高血糖,如肾上腺素是α及β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能促进糖原分解及干扰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异丙肾上腺素是β1、β2,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分解及游离脂肪酸释放,其升高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弱。其他如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也可致高血糖。β2受体兴奋,生理上可表现为平滑肌松弛、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增加和胰岛素释放。β2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于哮喘患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β2受体激动剂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5,β受体阻断剂  该类药物虽然能抑制糖原分解,但并不直接影响正常人静息时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而使得由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后的血糖恢复速度减慢;但发生高血糖时,该类药物又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迫使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增大。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蒸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干扰机体调节血糖的功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延迟。当它与降糖药合用时,能增强降血糖作用,还可掩盖某些低血糖症状(妇心动过速),致使低血糖时间延长。故糖尿病禁食患者或麻醉等患者应用该药时应谨慎。小剂量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发生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

6、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能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组织对糖原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雄激素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内环境稳定性,引起糖耐量降低和高胰岛素血症,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从而也削弱了口服磺尿类降糖药(SU)的降血糖作用,故两者不宜合用。口服避孕药可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而大剂量应用孕激素也能升高血糖。如快雌醇可使糖耐量降低对隐性糖尿病者可诱发糖尿病,这可能是因为雌激素能增强生长激素的活力,引起尿糖、血糖升高的缘故。生长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能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减弱,甚至会引起糖尿病。生长抑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长期应用可致高血糖。甲状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促皮质激素能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7,抗感染药

(1)磺胺类: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的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特别是甲苯磺丁脲等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此外,它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的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

(2)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甲苯磺丁脲等降糖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3)青霉素:能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

(4)喹诺酮类:应用该类药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和肾功能障碍者。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应用司巴沙星以及其他新喹诺酮药物,偶尔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用环丙沙星偶尔也可导致高血糖

(5)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

(6)小榮碱(黄连素):在单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加用小榮碱,能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这可能与小赚碱对抗升血糖激素以及促进胰岛B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有关,但其中的相关性究竟如何,仍有待大样本对照试验验证。

8,抗结核药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能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甲苯磺丁膨的代谢与排泄,从而缩短甲苯磺丁脲的半衰期,影响降血糖作用,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使血糖升高。另外,其他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可使血糖难以控制。

9,咪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 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10,利尿剂等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此外,呋塞米、布美他尼、乙酰唑胺、氨苯蝶啶也可引起血糖升高,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但依他尼酸钠、抗醛固酮制剂、咪吡嗪则对血糖几乎无影响。二氮嗪可使血糖升高,它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使血糖升高。吲达帕胺有弱的利尿作用和钙离子拮抗作用,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更差,故应慎用。哌唑嗪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

11,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吲哚美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脉类降糖药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

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肾排泄,使磺脲类降糖药作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也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更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其他如对乙酰氨基酚也可致低血糖。

12,其他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烟肼、呋喃唑酮等,能抑制肝药酶,影响降糖药物的代谢而增强降血糖作用。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通过末梢组织抑制对葡萄糖的利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近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最初彼此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


影响血糖检测的八大因素之

环境因素



血样本室温下放置,静脉血血糖浓度每小时可减少0.33mmol/L (6mg/dl),与初浓度无关。在4℃放置2小时有轻度下降,24小时后降低大约20%。

在EDTA收集管中有顺丁烯二酰亚胺或氟化钠的情况下,血糖24小时内不会减少。高氯酸法去蛋白后离心所得上清液4℃至少能稳定5天。溶血液中的毛细血管血液能在48小时内保持稳定。血浆中的葡萄糖与全血相比较,随时间推移,浓度可减少。加入氟化钠(2.5g/L)或一碘代乙酸钠( 0.5g/L),在24小时仅仅减少3%~5%。

END
 

本文由检验之声整理,内容来源于《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及网络,所有内容和图片仅供学习参考。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毛细血管,胰岛素,磺脲类,血糖,药物,因素,检验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