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马教授医学科普”授权转载
编者按:
华西医院刘进教授倡导全国开展“十万医师,十年时间,十亿人民”的麻醉学科和麻醉科医师的宣教工作!计划做一个从老百姓视角出发的提问,医学科普角度出发的回答的二维码,印在知情同意书和/或术前探视单上。然后每天全国所有做术前探视和看麻醉门诊的麻醉科医师请患者及家属扫码阅读!经全国十万名麻醉科医师努力,坚持做十年,一定能让十几亿人次的中国人更加了解麻醉学科!
本人响应刘进教授的号召,积极参与该活动,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带你了解神秘的麻醉科》系列。
1、麻醉科医师是怎样的医师?培养一个合格的麻醉科医师需要多长时间?现在 全国有多少麻醉科医师?
答:在整个医疗系统中有这样一群医生,与医院里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他们略显神秘,每天戴着帽子和口罩,你连他们长相都很难知道,他们的名气也没有其他科室医生大,但每一台治病救人的手术都离不开他们的全程监控,每一次抢救病人都是他们冲在最前线,每一个舒适化医疗病例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是他们在疾
病痛苦面前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防线,这就是麻醉医生的最真实写照。他们必须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他们对于“生命”的了解和掌控应该说是专科医生中较为熟练和权威的除了社区全科医生之外,恐怕没有哪个科室的医生能够每天遇见不同疾病(内、外、妇、儿)、不同年龄、不同手术的病人,能够经常性地面临危重病人的救治。因此,人们常说的“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等。麻醉科医生需要广博的医学知识,他们既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又是药理学家(需要掌握麻醉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分布、效应、代谢及排除的过程,需要知道其他药物与麻醉药物的相加、相减或产生新的作用等的机制和过程)和工程师(所有麻醉相关设备如监护仪、麻醉机、B超机、血液回收机等的工作原理、简单安装和维护、维修),同时他们还需要敏锐的判断能力(在危急症病人抢救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原因)、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快速地给出治疗方案)、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危急情况下可以合理地安排救治流程、步骤和人员)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与病人家属、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及本科室人员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其他能力的正常发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曾说过:麻醉学科是“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将来要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那么作为麻醉科的医生,就是“舒适化医疗”的主导者,保障医疗安全的主力军,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关键人员是协调各科关系的纽带。麻醉科医生要在大学接受至五年的医学基础教育,本科毕业后再经过三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三甲医院至少经过八年学历教育,即使不考硕士研究生也得在规培基地经过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中包括基础医学理论如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影像和检验等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如麻醉学教材中的麻醉解剖、麻醉生理、麻醉药理、麻醉设备学等。在国外麻醉科医生的培养会在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再经历3~4年的专科培训,方能成为麻醉科医生(当然期间各种各样的考核这里就不多说了)。麻醉科医生为什么要学习几乎所有的医学知识呢?实际上,大家看一下麻醉科医生面对的病人,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麻醉科医生面对的是“所有”的病人,这个“所有”既指所有年龄段,又指所有可能面对的病人:从出生几个小时的新生儿到迟暮的老人,从仅仅需要切除胳膊上的脂肪瘤,吃嘛嘛香的“健康”病人,到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哮喘、糖尿病并需要实施复杂的肿瘤切除术的病人。没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做铺垫,麻醉科医生怎么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管理病人的生命”呢?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还要进行规范化的技能培训,需要轮转亚学科,“消化”对基础理论的应用。在每个阶段都要通过严格的麻醉学基础理论及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并且各种麻醉或边缘学科的再培训及各种考核会贯穿于麻醉科医生的全部职业生涯,直至退休。麻醉科医生不仅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还要经过麻醉学科专业培训,不通过这些阶段的人是不能从事麻醉工作的。在漫长的30~40年的工作经历中,很多麻醉科医生还要继续深造去取得硕士、博士或博士后等高级学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增加到9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增加到16万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我国麻醉医师虽然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但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量不高。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约有7.66万麻醉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仅为0.5人,而美国和英国则分别是2.5人和2.8人。如果按照欧美的标准,中国麻醉医生的缺口约为30万人——这个数字甚至比缺口同样严重的儿科20万还要大。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