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赛柏蓝
▍作者/小春
基石药业,首款新药获批
昨日(3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批准普拉替尼胶囊上市申请,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转染重排(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普拉替尼的获批标志着基石药业迎来了首个商业化产品,也标志着中国迎来了首个获批的RET抑制剂。
公告显示,普拉替尼是一款强效、高选择性靶向致癌性RET变异(包括可预见的耐药突变)的口服精准疗法。该药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成人患者、需要系统性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甲状腺髓样癌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以及需要系统性治疗且放射性碘难治(如适用)的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患者。
基石药业于2018年6月和Blueprint Medicines达成独家合作协议,获得了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授权,Blueprint Medicines保留这款药物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权利。
国内首个RET抑制剂
普拉替尼已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RET抑制剂,塞尔帕替尼作为与前者几乎同时开始探索在治疗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药物,也于去年一月在国内展开了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普拉替尼最大的竞争对手。
二者虽然没有进行“头对头研究”,分子结构也相差较大,但都是RET抑制剂,治疗疾病高度重合,且根据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和优势,一路走来一直被进行着比较。
据了解,基石药业获得普拉替尼的开发权不久,塞尔帕替尼所属公司在2019年被礼来收购,也开始了上市之路。塞尔帕替尼和普拉替尼分别在2020年5月和9月获得FDA首次批准上市。
不过从公布的实验数据看,4名接受过塞尔帕替尼治疗的患者,对普拉替尼的治疗也有应答。这意味着两种药物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都能给患者治疗选择。
据了解,既往针对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采用的药物多半是多靶点的抑制剂,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同时还有较大的副作用。不过这类肿瘤对靶向RET的小分子抑制剂非常敏感,因此国内存在对RET抑制剂的市场需求。
据新浪医药梳理,
多家企业在此布局,不过根据Pharmadigger数据库,目前其他正在开发RET抑制剂都处于临床早期。

赛道,重磅产品云集
事实上,除了RET靶点,非小型细胞肺癌领域早有多种研究成熟的靶点,且相应有多款重磅品种上市。
目前,肺癌的靶向药物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治疗,主要针对EGFR、ALK两个靶点。
现有的药物主要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和布加替尼等。
最早上市的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上市后市场表现很好,2016年纳入医保后更是快速放量,不过相关领域市场竞争激烈,2019年后续进入医保的同类药物增多后,吉非替尼的市场表现有所下滑。

埃克替尼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在2019年以常规准入的方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市场表现同样很好,销售额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仅上半年就将近九亿。

好的市场表现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分不开。此前人民日报发文,截止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发病率最高的为肺癌,而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就超过了82万,相比2019年的78.4万,仅仅一年增长率就达到了4%。
我国对相关药物市场非常重视,非小细胞肺癌是近年来医保谈判工作的重点之一,2020年35款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中有13款被纳入医保。且2017年以来,重庆、天津等多个地区将非小细胞肺癌纳入重大疾病保险报销范围。据医药经济报分析,随着抗癌药物及其相关仿制药的上市,部分靶向药物进入医保后,中国抗肺癌药已超过300亿元市场规模。
在相关领域,新的抗癌药还在不断诞生,
除了此次的普拉替尼以外还有不久前的伏美替尼等。
不过普拉替尼精准对标的RET激活性融合和突变在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携带者仅有1%-2%,对以上药物的市场影响不大,但考虑到医保加持和中国相关药物市场容量较大的因素,普拉提尼未来的市场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除了非小细胞肺癌,RET激活性融合和突变在多种癌症中有所显现,例如约10%-2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携带RET融合,约90%的晚期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携带RET突变,随着普拉替尼适应症的增加,其市场潜力还有待挖掘。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ID:Mic366)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