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疫苗真的有效吗?

2021
03/24

+
分享
评论
预防界.
A-
A+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上周西安一位检验师不幸感染新冠。由于其职业特殊,这位检验师作为医务人员,已经优先接种了新冠疫苗。既然接种了疫苗,怎么还能感染呢?这是不是意味着疫苗无效呢?这些疑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


有专家出来解释疫苗的保护率不是100%的,个例不必恐慌。但听了这个解释,有人可能会想,如果我去接种了,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那些没被保护的百分之几呢?要不要去测抗体呢?


这些疑惑都很正常。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理解疫苗的保护率、有效性,以及是否该通过检测抗体证明疫苗有效。




1.如何理解疫苗并非100%保护?——我属于被保护的还是没被保护的?


疫苗保护率非100%,更准确的说法是有效性并非100%。这在临床试验里就明确了。即便像两个mRNA疫苗,在临床试验里取得了很高的有效性数据——95%左右,疫苗接种组里仍然是有人感染的。

不过一说到有效性的百分比,很多人的自然反应是:我会在哪个百分比里?比如mRNA疫苗有效性95%,我去接种了,我会是那95%有效的,还是5%无效的?又或者科兴的疫苗有效性50.65%,我去接种了,是不是有一半的可能是白挨了一针?

这种疑问很正常,但其实是对疫苗有效性或保护率的误解。疫苗的有效性是一个基于群体的数据,所以解读也要基于群体。


疫苗的有效性是怎么算出来的?是通过比较临床试验里疫苗接种组对照组的感染率,计算出相对对照组,疫苗接种组的感染率下降了多少。


比如辉瑞/BioNTech的疫苗试验里,在接种完成后,2万多人的对照组发生了162例感染,2万多人疫苗组发生了8例。把两个组的感染率一比,相对没接种疫苗的对照组的感染率——也就是自然感染率,疫苗让接种的人群降低了95%的感染风险。


是不是接种的人里,5%无效?当然不是,2万多人的接种组,发生了8例感染,这个感染比例可是远远低于5%的。哪怕是对照组,感染率也是远不不到5%的。所以千万不要看到有效率95%,就觉得5%的人没有被保护,会得新冠。也不要看到50.65%有效率,就觉得自己有一半概率是白挨了一针。


可以这样理解疫苗非100%的有效性:只要接种了,我们就属于疫苗组,我们整体的感染率会比没接种疫苗的人群低百分之XX。


换个角度,虽然疫苗的有效性不是100%,但只要接种了,每个人都是受到保护的,疫苗会降低每个接种人的感染风险。

2.是不是得测抗体才能证明疫苗接种成功了?


很多人对疫苗是否有效还会有另一种焦虑:不查查我体内有没有抗体,怎么知道接种到底有没有起作用呢?如果是几个月前接种的,要不要现在去查查还有没有抗体存留,是不是疫苗已经失效了呢?

这种焦虑是正常的,毕竟只打了一针或两针,就说回去吧,过两个礼拜疫苗就起保护作用了,别的什么都不查,非常缺乏“仪式感”,容易让人怀疑咋知道疫苗在我身上起作用了呢?

既然科学家总说疫苗诱导了新冠中和抗体形成,中和抗体起保护作用,为什么不让我们查查接种后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中和抗体呢?

接种后不建议去查抗体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操作难度,通过查抗体来验证疫苗起作用在实际操作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很难大规模做。


现在非研究性的商业抗体检查是针对过往新冠感染(IgG)或早期感染(IgM)来做的,不少试剂是测病毒上最多的一个蛋白(N蛋白)的相关抗体。但很多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只用S蛋白做抗原。接种后只产生针对S蛋白的抗体,检测N蛋白抗体的试剂怎么测都不会显示阳性的(除非感染新冠了),造成检测试剂不匹配检测目的。

我们还要考虑到何时抗体产生到达顶峰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抗体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能检测到的下限,也不一样。这些会造成如果你一次没测出来,过两天测测或者换个试剂就测出来了。


以上是疫苗接种后测抗体为什么在操作上难以大规模展开。另一方面,抗体也不是疫苗起保护作用的全部,测出来少甚至没测出来并不意味着就没保护。


为什么?疫苗的保护方式是多样的,不光有抗体,还会有细胞免疫,比如杀伤性T细胞也可以帮助消灭病毒。所以不是说接种后抗体不多就没有保护作用或保护作用不好。


在两个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里,都发现在第一针接种后的第7到10天开始,疫苗就显示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照组的感染病例开始比疫苗组多了。但这个时候接种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并不是很高,第二针后才会显著增加抗体滴度。那保护作用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就是杀伤性T细胞带来的细胞免疫。


比起细胞免疫或者记忆免疫细胞,抗体是最容易测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一般通过研究抗体滴度的变化来推测疫苗的保护作用与时效。比如,现在辉瑞/BioNTech、Moderna根据早期临床试验志愿者抗体滴度(浓度)的维持时间,推测疫苗保护至少有6个月。


不过抗体在体内的滴度是动态的,随着时间逐渐减少是正常的。真到抗体显著降低,甚至消失后,是否就没有保护作用了吗?不。疫苗接种后不光是产生了抗体,还形成了记忆细胞。即便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消退了,下次再遇到抗原——新冠病毒,记忆细胞会被激活,这包括产生抗体的B细胞,也包括杀伤T细胞,仍会带来免疫保护。

由于有这些因素,测不出抗体不代表疫苗没起作用或失效了。再加上要在合适的时间测对抗体的种类有难度,大规模推广不是很现实。所以在接种后专门去测抗体并无必要,也不能真实反映疫苗的有效性。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觉得没测过抗体怎么都不安心。从免疫学原理上来说,接种疫苗后怎么都不产生抗体的往往都是有严重免疫缺陷,比如一些癌症或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会清除负责产生抗体的B细胞。但这些真的都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当事人基本也会知道自己处于这种情况。对于大部分人,真不用担心,因为你肯定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可以产生抗体等免疫反应的。




3.理解疫苗的不同“终点


毕竟有人在接种疫苗后感染新冠了,对于这个感染的个例,我们是否能说疫苗无效或失效了呢?

还真不能如此轻易下结论。就像前文提到的,疫苗是相对未接种的情况下降低了感染风险。但这种降低不是降低到零。作为接种人,虽然感染风险被降低了,如果接触到病毒,仍然是有被感染的风险的——不能武断地说疫苗就无效了。


我们也要关注一下疫苗不同层次的效果,或者说是临床试验里的不同“终点”。

像西安这位检验师不幸感染后,有专家说要关注接种后感染是否还会发展成重症,以及是否会传播给周围的人。这就提及了疫苗效果的不同层次——一个疫苗的作用不光体现在能不能让接种人不被感染,还要考虑:如果感染了,能否防止重症;病毒在接种人身上是否失去了继续传播的能力。

我们说到疫苗有效性时容易陷入一个有效无效的单选误区,往往忽视了有效二字背后的“多样性”。

能否阻止接种者被感染,能否防止感染后重症的发生,能否阻止病毒通过接种者传播。这三个不同层面上的疫苗有效性,对应的出发点各异,也有各自的意义。

由于新冠本身的特点,大部分感染者是轻症,所以在临床试验有限的受试者与跟踪时间下,能否阻止接种者被感染、患上轻症,是数据最充分的有效性终点。我们一般说一个疫苗总体有效性多少,也是在说在临床试验里,阻止接种者感染并显现症状(以轻症为主)的程度。


但在实践中,另外两个“终点”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从医疗系统的稳定运作来看,最大的冲击会来自大量重症病人。即便一个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感染的发生,如果能减少感染人群中发展成重症的可能性,仍然会是一个很有用的疫苗。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强生的新冠疫苗在总体有效性上似乎比mRNA疫苗弱(考虑到不同的试验时期,面对的病毒突变风险不同,这样的比较其实并不妥当),但即便是面对南非突变株,阻止重症的能力仍在,所以还是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有效、有用的疫苗。


切换到公共卫生视角,疫苗能否阻止病毒从接种者身上传播则是另一个很有意义的有效性考量了。毕竟这关系到疫苗能在多大程度上中断病毒的传播链。即便无法完全阻止接种者被感染,如果中断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那么在遏制疫情发展上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不必一听说有感染就觉得疫苗没用了,而要考虑疫苗在多个层面上的作用。当然,对于个案,我们很难下结论,这也是为什么对接种后感染的病例,需要收集数据,进一步汇总分析。


我们还要避免一种求全责备的误区。有时候看到一些人说,疫苗的有效性都是针对有症状感染研究的,不能彻底阻止传播有啥用啊。这其实没有考虑到阻止传播的研究难度相对更大,很难在临床试验里做,但随着接种后数据的收集,也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一些疫苗在降低病毒的传播。而且像之前解释的,疫苗三个不同层面的有效性都有其自身意义,都会帮助我们抗击疫情,没必要怀着“the best or nothing”的心态。


4.面对恐慌担忧,需要更透明的数据,更好的沟通


新冠与新冠疫苗都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话题。这种情况下,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各方注意,有时甚至是担忧恐慌。

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毕竟面对仍然严重的疫情、正在突变的疫苗,我们每个人可能最终都得在感染新冠与接种疫苗之间选择。既然另一个选项是一个可以致命的病毒,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想选择疫苗。但即便一个人心里再想选疫苗,TA恐怕也要在确认疫苗有效、安全之后,才能真的下决心做选择。


而疫苗的推广者、科研人员、医学研究人员等等,有职责帮助公众了解疫苗真实的有效性、安全性,帮助公众建立对疫苗的信心,帮助公众能在真的知情的前提下接受疫苗。


要做到这一切,我们在数据的透明度、与公众的沟通能力上还有不少欠缺。我们国家的疫苗获得批准的数量不少了,但公开的完整信息还欠缺很多。好几个疫苗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结果之前都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让大家全面了解真实的试验结果。现在一些三期临床试验结束也有段时间了,至少是把topline结果——总体有效性公布了,是否也该考虑把结果汇总一下,无论是以论文还是公告的形式给公开出来?


没有扎实详尽的数据,我们是没法平息类似接种后感染等突发事件引发的担忧的。另一方面,如何把复杂甚至枯燥的科学原理、数据有效地传递给普通民众,也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的专业人员或许是过于担心解释太多太复杂,公众无法理解,把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简化再简化,简到后来,只剩下“做了很多试验,打了很多人,很有效很安全”。这样的口号式“答疑”,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


我们要有去回答复杂问题的勇气。疫苗的有效性是怎么计算的,有效性的概念是什么,安全性是怎么确认的,收集了多少人的安全性数据,收集的时候会不会有偏差遗漏,等等。这些问题没法用“有效安全”四字一笔带过,但如果我们基于真实全面的数据,不断尝试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我相信最终我们是能和普通公众说清楚的,而我也相信,这是唯一能真正平息恐慌与不信任的方法。

参考资料: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4577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1)00075-X/fulltext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感染率,疫苗,新冠,感染,抗体,病毒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