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产品,撤销销售团队
集采常态化,外资药企调整转型
按国务院办公厅1月28日正式下发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2号》要求,将"按照合理差比价关系,将临床功效类似的同通用名药品同一给药途径的不同剂型、规格、包装及其采购量合并,促进竞争。探索对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相似的不同通用名药品合并开展集中带量采购。"
在今年1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关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这一内容,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办发2号文件以及探索的情况来看,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包括中成药的大品种纳入集采,这是制度性的要求,只不过规则更为优化,更有针对性,质量更符合药本身的属性,从我们国家来说,生物类似药质量标准全球还是比较高的,高于西方一些国家。归结为两句话,一是纳入集采是毫无疑义的;二是质量一定是作为我们优先的考量,规则一定更符合市场要求。"
可以看出,专项带量采购或成为2021年工作的重点关注部分。众所周知,胰岛素在临床的使用量非常巨大(仅次于阿卡波糖口服制剂),且我国糖尿病患者人群众多,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1.16亿人,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用药口服制剂在前几批国家集采中已是重点关注类别,而胰岛素在武汉专项集采也有了首次集采尝试。因此,有分析分析称胰岛素有可能会成为第一批“专项带量采”的产品,最快2021年或会涉及。
事实上,受带量采购的影响,很多药企已经开始调整和转型。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以来,辉瑞、拜耳、赛诺菲、葛兰素史克、武田、诺华等药企均有不同范围的裁撤销售团队,这种情况在本土药企范围内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在中国区的业绩也开始波动。赛柏蓝梳理发现,阿斯利康、辉瑞、赛诺菲等外资药企在2020三季报中都提到,公司专利过期产品的销售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全国集采来说,企业以价换量,需要面临大降价所带来的市场规模急剧下滑。无论是保市场还是保价格,都是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今后国内医院市场将加速仿制药替代原研,随着国家对新药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外资药企及国内龙头国内药企,都将把重心放在新药研发投入及专业推广上,国内医药市场也将迎来全新变革。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ID:Mic366)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