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正在急诊抢救室里忙碌着,病人的丈夫敲开抢救室大门呼救:“我们家人快不行了,你们都在忙什么!?”
只见病人好端端的坐在急诊走廊的长凳上,还在拿着手机看着电视剧呢!我只是下意识说了这么一句,谁知病人丈夫却不高兴起来了:“发热都快烧死了,你看她的脸都烧红了!”但是,高热情况下,脸蛋看起来红扑扑的不是属于正常现象吗?原来病人已经发热超过48小时了,正是因为持续不退热才会在深夜里来到急诊室。
病人的丈夫焦急着问:我们在家里已经处理了,吃了退热药为什么还没有退热?没想到家属给出的答案却让我大惊失色,甚至惊掉了下巴!
原来48小时以来,为了退热病人的母亲曾先后三次用酒精为病人擦拭身体,甚至用掉了将近半瓶量的白酒!
答案可想而知,病人不仅没有退热,反而愈发的严重起来了。
不仅如此,病人第二日又完善了肝功能检查,甚至出现了肝功能不全。
或许病人肝功能不全和肥胖等因素有关,但又有谁能够确定同这大量白酒擦拭身体就一定没有关系呢?
发热是身体对抗病原体的一种正常现象,高热不退时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而不是擅自用药,更加不是胡乱使用一些道听途说而来的方法。
我朋友是急诊科医生,平时总能看到她在朋友圈发些关于医院的事情。昨天我就看到她朋友圈的一条信息,说是一个娃娃才4个多月,结果因为发烧,把脑袋给烧坏了。从他朋友圈的指责文字中就能看出有多愤怒,毕竟那么幼嫩且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毁在了初萌期,换谁看了过程都觉得气愤!

我后来向他了解了经过,他说那个孩子是在前晚发烧的,当时其父母原本是要送医院,结果家里的老人不同意,说是用酒精降降温就可以。孩子父母就拿出酒精给孩子擦拭,想着先试试,如果还是没有作用,那再去医院。
结果孩子后来确实不烧了,这也让孩子父母放心了些。但等到第二天孩子一直没有醒来,这才送的医院,但急救也就只将生命留住了,小家伙的智商发育永久受阻。
家住东莞的常先生(化名)与妻子同在一家工厂上班,平时接触到大量的工业酒精。近日,自己两岁的孩子小东突然发热,听说用酒精可以降温,常先生就从工厂拿来一瓶工业酒精,擦孩子的腋下。
哪知孩子擦了工业酒精后就不醒人事,当日送到深圳儿童医院抢救。据医生介绍,孩子6月13日晚上8时多才送到深圳,一是用量太大,二是时间太长。“送来时瞳孔已经大了,检查发现,患有代谢性酸中毒,脑损伤严重,马上做了透析,血液净化,病情还在继续加重,已经造成后果。”医生说,最后家属不得不放弃抢救,小东于14日上午不幸离世,家属痛哭流涕,后悔不已。
“送来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是用了工业酒精造成的,还以为是发热导致孩子昏迷。”医生说,常先生一家还有两个女儿,出事后还不敢告诉孩子的爷爷。
据医生透露,他告诉常先生夫妇,孩子是因为用了工业酒精才出事的,“这时他们才想起来自己一个亲戚曾因为喝了工业酒精成了植物人”。
医生表示,小孩用了约1000毫升的工业酒精,这个量放在成年人身上都受不了。
人体内的免疫“战士”白细胞与细菌、病毒等斗争时,会产生热量,使体温升高。
因此,短时间内发烧,身体产热导致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利于运送更多白细胞投入“战斗”,这个阶段称为“高热期”。
如免疫系统取得初步胜利,体温就会逐渐下降,此时人才会浑身出汗,此阶段称为“退热期”。
因此,过早退烧反而影响身体“自愈力”,不利于白细胞与致病菌的战斗。
不仅是疫情期间,任何时候发热都不应该过早服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
38.5℃以下的发热,一般属于身体免疫功能可应对的范畴,不必吃退烧药。此时应多喝水,并采取物理降温即可。目前最常用的退烧药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多数在2小时内起效,平均起效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左右。用得太勤,可能引起肝肾损伤。“药物热”是指治疗疾病过程中,因服用药物导致的发热。常见包括抗生素类、抗癫痫药、抗肿瘤药、抗组胺药、抗结核药等。发生了药物热也无需紧张,首先要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停用可疑药物,多数患者停药48小时内可退烧。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会通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有支气管哮喘、消化道溃疡、心脏等疾病的患者应优先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90育儿、网易新闻、四川药品监管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