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面说过,“有人”透露了实验原始数据吗? 据最早拿到证据的谢尔盖·弗罗洛夫和文森特·穆里克两人说,文件是由论文的一个作者发给他们的,但“吹哨人”具体是谁,没有透露。 而弗罗洛夫和穆里克两人,其实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所在实验室,以及团队领导渊源已久。 谢尔盖·弗罗洛夫在2008-2012年间,就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Kouwenhoven组做博士后。 另一位文森特·穆里克,2010-2015年间也在代尔夫特理工读博士,研究方向正是马约拉纳-费米子。 所以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团队内部“吹哨人”,向同实验室的前辈透露真实数据情况,再由这两位前辈向师门“发难”。 研究被质疑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委托了四位外部专家,开始对这一事件调查。 就在周一,官方公布了调查结果。 结论是,研究人员不是有意误导,只是“过于沉浸在兴奋中”(caught up in the excitement of the moment),因而选择了符合自己期望的数据。 但是原论文的问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报告中没有给出完整明确的解释。 另一边,微软负责量子计算的副总裁在一份声明中称,撤稿是研究中的一个挫折,公司对开发量子计算机的方法仍然充满信心。而论文作者就问题主动提醒Nature编辑的做法非常好,值得学术界学习。 论文的共同一作,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学者张浩、Liu Chun Xiao,以及荷兰学者Saša Gazibegović。 荷兰学者Saša Gazibegović,量子物理硬件工程师,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博士,现在已经进入光刻机巨头ASML工作。 Liu Chun Xiao,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仍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博士后。 张浩,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杜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做副教授。 被撤稿的论文,是他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做博士后时的研究。 张浩除了是本文一作,还是共同通讯作者。 Nature在3月10日发表的官方文章中提到,他们曾经询问过张浩和Kouwenhoven教授,如何评价其他科学家列出的质疑证据,但没有得到回复. 目前,无论是学校、Nature、还是微软方面,没使用诸如“造假”、“学术不端”等措辞。但在正式撤稿声明发布后,谢尔盖·弗罗洛夫表达了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