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人触碰、不愿被抱抱,为什么还会胆小、害羞?有什么联系?
一般情况下,孩子怕人触碰、不愿被陌生人抱抱,是安全感不好导致的触觉敏感;而安全感不好的孩子,则或多或少会有胆小、害羞等现象,都是安全感不好导致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必然,但却是高度相关。
触觉敏感
从躯体感觉上来看,皮肤有好多功能,如触碰、压力、温度、温度、疼痛等的感受,即通常所说的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皮肤上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后,经传入神经元将信息传到脊柱内的中间神经元,再由传出神经元传达中枢神经的“指令”,由肌肉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这些神经“通路”是完整的、通畅的,我们对外界的刺激就会作出正确的“感受和判断”,并能作出正确的“表达和反应”;相反,则会表现为触觉敏感或迟钝(也是触觉敏感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有:
→怕人触碰
→不愿被抱抱
→对微风也敏感、反应过度
→对衣服材质挑剔
→吃东西前先要摸摸
→小朋友只是碰他一下,他就以为别人打了他……
有个初二的男生就是触觉敏感,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跟家长抱怨小朋友“打”他,上小学后不愿意穿校服,不管多热的天气,都要在校服内再穿一条线裤,为此他爸还吼过他……这就是典型的触觉敏感。
安全感不好的其他表现
触觉敏感,是孩子的恐麻反射和拥抱反射不整合导致的;而这两个反射不整合,则说明孩子安全感不好;而安全感不好,孩子还会伴有如下现象:
→胆小、怕黑
→害羞、怕陌生人
→不自信,或有自卑感
→不愿意与人交流、自我封闭
→啃指甲,或咬衣角
→适应力差、不愿意改变,偶见强迫症行为
→消极或爱发脾气
→有攻击行为
→平衡差,有晕动症倾向……
上面列出的是小时候的表现,等孩子长大后,还会有以下影响学习和工作等现象:
→考试紧张、考前焦虑、大考易失常
→上课不敢举手发言
→疑心重
→不敢承担责任,爱找借口
→抓不住机会,经常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症
→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等……
增强安全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解决触觉敏感问题,绝大多数专业人士觉得训练是有用的,如给孩子设计各种与触觉有关的游戏和活动,更多地使用手和皮肤,以便让孩子更“习惯”于用皮肤去“触摸”世界。思路还是不错的,可能效果也不错,只是我没有亲见,不方便评论。
我通常帮助孩子整合恐麻反射和拥抱反射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这两个反射若不整合,孩子的安全感就不好,就会表现为触觉(其实不光是触觉,其他感觉也一样)敏感,顺便地,其他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比如去年寒假期间帮助过的三个高三女生,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平时小考没问题,一到大考,容易发挥失常,导致分数低于期望。家长也曾找了很多专业人士,都没啥效果。一检测,发现孩子的恐麻反射和拥抱反射都不整合。用整合原始反射的方法给孩子做调和,每天半小时左右,一直坚持到高考,成绩还不错,孩子们表示“发挥得不错”。
顺便说一句,这两个反射是十分重要的,是其他原始反射整合的基础,对孩子的影响既深且远,如果整合了,孩子就会是另一种状态,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起来。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