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神志良好,呼吸功能尚可,经过前期诊疗后,围术期给予严密监测和调控,可以耐受本次手术。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提出,老年危重症骨折患者的麻醉管理不能生搬硬套有关指南,需要认真分析病情,围术期进行多学科诊疗合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提高诊治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讲者:黄杨心蕊
单位: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6岁,主因“左髋部外伤后疼痛伴活动受限半日”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2年余,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支架置入术后4年,2型糖尿病17年,脑梗死2年。
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无特殊。专科查体示右下肢局部严重肿胀。
输血检查:生化指标提示肌酐升高,心肌酶、凝血标志物大致正常。
影像学检查:左侧股骨上段骨折,超声心动图示右房略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增厚,主动脉窦增宽。血管造影(CTA)示前降支近段中度狭窄,中段支架植入,右冠状动脉中段支架植入,近段轻微狭窄。
诊疗过程
12-14
第一次多学科会诊,复查相关化验指标提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心肌酶相关指标逐步上升,D-二聚体应激性升高,可能与创伤后应激相关,复查心电图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急性心肌梗死。
12-16
第二次多学科会诊,患者采取持续扩容治疗,并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复查心肌酶,输注悬浮红细胞2 U,输注人血红蛋白100 ml。
12-18
复查相关化验指标提示,心肌酶相关标志物存在下降趋势,D-二聚体下降。复查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再次请内科及心内科会诊,完善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患者骨折诊断明确,存在大量内出血且采取持续抗凝治疗。围术期主要风险因素为基础疾病较多且控制不佳,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麻醉方式选择为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围术期风险预防要点为术中维持循环稳定,尽早予以药物干预。麻醉医师对患者原发病、合并症及手术风险综合评估,寻找患者最佳手术时机。
麻醉过程
麻醉准备
开放多条静脉通路,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
麻醉维持
1. 持续泵注小剂量硝酸甘油,进行扩冠治疗。
2. 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维持患者循环稳定。
3. 适当补液扩容。
4. 输注红细胞4 U、血浆200 ml。
5. 手术过程患者循环稳定,术毕送往ICU。
术后诊疗过程
12-22
复查相关化验指标提示,患者心肌酶相关指标再次上升,复查患者心电图提示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考虑患者为骨科手术后第一天,暂不宜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
12-23
转回骨科病房继续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出入量,患者出现间断憋喘等心功能不全症状。骨科术后复查骨折内固定情况,转入心内科行下一步治疗。现患者病情平稳,顺利出院。
思考与体会
ERAS理念要求临床医生尽可能帮助患者早期下地、早进食,恢复基本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面对此类情况,临床医生决策往往进退两难。在快速康复、精准医疗和多学科诊疗的理念指导下,面对每位患者,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特点,骨科、心内和麻醉科联合诊疗,制定更为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患者神志良好,呼吸功能尚可,经过前期诊疗后,围术期给予严密监测和调控,可以耐受本次手术。因此,围术期MDT手术麻醉团队形成一致建议,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做出尽快手术治疗的决策。手术、麻醉、护理团队为此制定了细致严谨的手术治疗方案:(1)术前做好沟通解释工作,给予充分的心理安慰,并请患者家属配合,做好老人思想工作,避免紧张焦虑。(2)采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满足手术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入室即给予持续吸氧,增加氧合和氧供。(3)严密精准监护,着重预防、监测和治疗心肌缺血,维护心功能。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