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肾癌往往缺乏临床表现。当经典的肾癌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都出现时,约60%的患者至少已达T3期。当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可能合并左肾静脉瘤栓。
第16个世界肾脏日,2021年的主题是“与肾病相伴,过健康人生(Living Well with Kidney Disease)”。
世界肾脏日,是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由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联合提议,于2006年开始,旨在提高人们对慢性肾病及相关疾病的重视和早期检测及预防。
肾病中,肾脏恶性肿瘤无疑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其中,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中最常见的是透明细胞癌,其次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
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高峰在60~70岁。据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发布的癌症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为3.84/10万。
肾癌的病因
肾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其中,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
1.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在家族中遗传,由不同的遗传基因变异造成。
一般认为,以下6类人群可能是遗传性肾癌的潜在患者:
①≤45岁的肾癌患者;
②双侧/多发肾脏肿瘤;
③肾癌家族史(至少1个一级亲属,至少2个二级亲属);
④肾癌合并其他肿瘤病史(嗜铬细胞瘤,胃肠道间质瘤,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合并其他病变如肺囊肿,自发性气胸等;
⑤合并少见的皮肤病变(平滑肌肉瘤,血管纤维瘤等);
⑥个人或家族有肾癌相关综合征病史。
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本人及相关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2.吸烟
吸烟是目前唯一公认的肾癌环境危险因素。既往曾有吸烟史的人患肾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3,正在吸烟的人患肾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6。
3.肥胖
体重指数(BMI)增加,患肾癌的危险性增加。
4.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病患者、使用利尿剂特别是噻嗪类利尿药以及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人,患肾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4~2倍。若能更好地控制血压,肾癌的发病风险会下降。
5.终末期肾病
与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相关的获得性囊性肾脏疾病(ARCD)与肾癌风险相关。与普通人相比,有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癌发病率更高。因此,这类患者应该定期进行B超或增强MRI检查。
6.其他因素
有证据表明,饮酒、职业暴露于三氯乙烯、石棉、多环芳香烃等物质,以及高雌激素的女性等都有可能增加患肾癌的风险。
肾癌的早期诊断
早期肾癌往往缺乏临床表现。当经典的肾癌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都出现时,约60%的患者至少已达T3期。当出现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时,可能合并左肾静脉瘤栓。
约30%的肾癌患者会发生副瘤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
部分肾癌患者是以转移灶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就诊,如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
肾癌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血糖、血钙、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肝功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项目,目的是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影像学检查在肾癌诊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胸部X线检查
是肾癌患者的常规检查,对胸部X线片有可疑结节或临床分期≥Ⅲ期的患者,需做胸部CT。
2.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是发现肾肿瘤最简便常用的方法。肾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肾肿瘤良恶性,适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或不宜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以及复杂性肾囊肿患者的鉴别诊断。
3.CT检查
腹部CT检查是肾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最常用检查方法。CT扫描可对大多数肾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CT检查还能为术前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包括肿瘤的侵犯范围、静脉系统是否受侵(T分期),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N分期),扫描范围邻近器官有无转移(M分期),有无变异血管(CTA)及双肾形态及功能的粗略评估等。
4.MRI 检查
腹部MRI检查是肾癌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较常用检查方法,可用于对CT对比剂过敏、孕妇或其他不适宜进行CT检查的患者。
5.PET
PET或PET-CT可用于肾癌患者明确有无远处转移病灶,或需对全身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的患者。
6.核素骨显像
用于探查是否有骨转移以及转移灶的治疗随访。
7.肾动态显像
能准确评价肾癌患者术前双肾和分肾功能,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决策。
8.肾肿瘤穿刺活检
能为影像学不能诊断的肾肿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
肾癌的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局限性和局部进展性肾癌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可能使患者获得治愈;对于晚期肾癌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同时采取减瘤性质的肾切除术,转移病灶可在充分评估后进行手术切除。
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手术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期肿瘤控制率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是费用相对较高。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肾动脉栓塞和消融治疗。
肾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术可用于肾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消融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使一些不接受或不耐受手术切除的肾癌患者获得根治机会。主要有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此外还有微波消融、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不可逆电穿孔及高低温复合式消融等。
3.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AS)是通过定期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监测肾肿瘤的大小变化,在随诊期间一旦出现肿瘤进展则接受延迟的干预治疗。
4.药物治疗
自2005年索拉非尼被批准用于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以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
这些药物从作用机制方面主要分为:
①抗VEGF/VEGFR途径:主要包括舒尼替尼、培唑帕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卡博替尼、仑伐替尼、贝伐珠单抗等;
②抑制mTOR途径:包括依维莫司和替西罗莫司;
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伊匹单抗;
④程序性死亡受体抑制剂:包括纳武单抗;
⑤其他:包括细胞因子(白介素-2和IFN-α)及化疗(吉西他滨和多柔比星)。
目前国内已批准用于晚期肾癌治疗的药物包括培唑帕尼、舒尼替尼、阿昔替尼、索拉非尼、依维莫司、白介素-2、IFN-α等。
5.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药有助于促进肾癌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减少免疫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6.放疗
放疗主要用于肾癌的姑息治疗,如对局部瘤床复发、区域或远处淋巴结转移、骨骼、脑或肺转移患者做姑息放疗,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以上内容摘自:2018-11-2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仅供科普分享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