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围术期指南(2020版)(十二)ICU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2021
03/10

+
分享
评论
Luffy麻醉频道
A-
A+

术前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建议围手术期继续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未使用 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和(或)他汀类药物。房颤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减慢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据统计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10%以上。随着老年手术日趋增多,有统计报导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在去世以前至少要经历一次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衰老(aging)、共病(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multiplechronic conditions,MCC)、衰弱(frailty)等多方面因素,手术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老年人是否需要手术,如何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并发症、 维护术后功能状态,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三部分

ICU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二、循环管理

一、术后高血压


1. 诊断标准:术后高血压(或术后急性高血压)是指术后出现的血压明显升高,一般发生在术后2 h 之内、持续时间一般<6 h24。术后高血压目前并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通常非心脏手术患者收缩期血压(SBP>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期血压(DBP>110 mmHg,或者SBPDBP较基础值升高>30%时应予以治疗;心脏手术患者血压(BP>140/90 mmHg 或平均动脉压(MAP>105 mmHg 时应予以治疗25⁃26


2. 发生率及危害:术后高血压发生率随诊断标准和手术人群而不同。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为 9%~58%、腹主动脉瘤术后为25%~85%、择期非心脏手术后为5%~20%25⁃27。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手术部位的严重并发症风险增加25⁃2628


3. 危险因素和预防:


在患者方面,高龄、术前合并高血压和血管疾病者容易发生术后高血压。

在手术方面,接受心脏手术、头颈部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容易发生术后高血压。

在麻醉管理方面,镇痛不足、血管内容量过多、麻醉苏醒、药物不良反应、术后低体温、寒战、缺氧、高碳酸血症、膀胱扩张等容易导致术后高血压


预防应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控制高血压、术中充分镇痛、维持体温正常和恰当的血管内容量管理,术后避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并及时控制升高的血压等25⁃2628


4. 治疗:目前尚无关于术后高血压治疗的推荐目标血压值。有研究认为控制 SBP<160 mmHg 对于改善预后有帮助,但是采用个体化血压管理可能更 为 有 利 ,例 如 避 免 血 压 升 高 超 过 基 础 值 的30%25


首先应治疗引起高血压的病因25。例如,良好的镇痛可以降低术后高血压发生率和治疗高血压2529。术后高血压治疗的理想药物应符合快速起效、可控性强、作用时间较短、安全方便的特点。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乌拉地尔、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25⁃262830


术后高血压的治疗应个体化,目标血压值及降压速度取决于患者年龄、基础血压、手术种类及终末器官受影响的情况。


心脏或颅内手术后患者,嗜铬细胞瘤或自主神经高反应患者,以及合并肺水肿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迅速控制血压;相反,合并高血压脑病或脑卒中的患者应缓慢降压,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谨慎降压,必要时咨询神经科医师。高龄及基础血压较高患者的目标血压值应适当升高31。荟萃分析显示硝普钠和尼卡地平均可以有效降低后负荷,但是尼卡地平组心脏指数更高、肺动脉压更低32。还有研究显示33⁃34,尼卡地平在控制急性高血压有效率方面要优于艾司洛尔。常用静脉抗高血压药物见表1


【推荐意见】 密切监测术后血压,有利于发现急性高血压;根据患者情况积极进行个体化血压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短效钙通道阻滞剂在控制术后急性高血压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二、术后心房纤颤


1. 发生率及危害:

心房纤颤(房颤)是老年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非心脏手术中为 0.4%~26.0%35,在心脏手术中达 35.0%36。术后房颤的发病高峰在术后2~4 d94%发生在术后6 d37。术后房颤发生伴随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35⁃37


2. 危险因素:

高龄是术后房颤最强烈的预测因素38。在手术因素中,手术种类的影响最明显,心脏手术术后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心脏手术36;在非心脏手术中,以胸内手术和大血管手术风险最高38


3. 预防:

对于术前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继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减少术后房颤的发生39。不同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并未发现明显差异。


对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胺碘酮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可减少胸科术后房颤的发生率40,但不减少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39。静脉给予硫酸镁可减少术后房颤发生率并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但更新的荟萃分析显示41,硫酸镁对减少术后房颤发生无效。一项纳入12项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42,围手术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术后新发房颤风险。这一结果与另外一项针对心脏手术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相似43。尽管有研究显示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鱼油)可能具有降低房颤发生率的作用,但是上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仍不确定44⁃46


4.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减慢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当房颤持续超过48 h,应该考虑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47

术后房颤的抗栓治疗还要考虑出血风险,权衡利弊。对于房颤伴快室率的患者,在排除低心排综合征后,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心室率控制目标在 80~100 /min47


节律控制适用于达到心率控制目标后仍有症状的患者,使用最大耐受剂量药物仍不能达到心率控制目标的患者,以及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如低血压)的患者。


新发房颤且转复风险低时(如年轻、无心脏结构异常、无心房扩大),可以考虑转复,方法包括药物转复和电转复。普罗帕酮、氟卡因、胺碘酮、多非利特和伊布利特可作为转复药物47


【推荐意见】术前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建议围手术期继续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未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胺碘酮和(或)他汀类药物。房颤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减慢心室率、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受体阻滞剂,围术期,并发症,高血压,手术期,药物,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