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实验:一个人连续吃糖60天,结果竟然
说起糖类食品的普及,就要追溯到12世纪的欧洲。起初因为稀缺,糖是贵族地位的象征,之后被越来越多人喜爱才逐渐普及。
1955年,美国总统患上了心脏病,医学界对此非常关注,当时有两个主流观点。一方认为脂肪是心脏病的诱因,另一方则认为糖才是问题所在,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场马拉松式的辩论终于落下帷幕,脂肪成了罪魁祸首。
从此,人们开始热衷于低脂运动,把低脂饮食习惯视为健康饮食习惯。
然而为了弥补因此缺失的热量以及口感,当时的食品界选择了加糖。发展至今,糖已经无处不在,它占据了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如果把含糖的制品从一家标准型超市的货架上移除,那么余下的物品只能占20%。
你可能还没意识到,无孔不入的糖正一点点瓦解我们的健康,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用连续吃糖60天的实验揭开了真相。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和编剧,澳大利亚的达蒙•加梅乌,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无糖饮食,为了弄清糖对人体的影响,他决定亲自试验一项关于糖的实验,找出糖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实验的内容简单来讲就是,连续60天,每天摄入40茶匙糖(一勺糖约4克,相当于澳大利亚大多数人每日摄入量),同时请专家团队来监测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60天的实验期里,他要保证吃的食物低脂。摄入的糖不能来源于垃圾食品,必须是隐藏在加工过的健康食品。同时还要保持与以前相同的运动量。
即使这样,他的身体还是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
12天后
比起实验前,他重了3.2公斤,肚腩已经清晰可见。
30天后
体重上涨5公斤,腰围从之前的84厘米,长到了91厘米。
更多症状
后来,他还表现出了更多症状:注意力下降、疲劳、嗜睡、长痘、食欲变“好”、越来越爱吃甜食。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变得不爱运动,丧失了锻炼的动力。
60天后
他胖了8.5公斤,体脂增加7%,腰围变粗10厘米,后腰和肚子上,都是晃来晃去的肉。
此时,最先出问题的是他的肝脏,ATL谷丙转氨酶超过标准值,有脂肪肝倾向,而脂肪肝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继而产生二型糖尿病。血脂中甘油三酯从0.08到1.5,有心脏病风险。
最后
影片的最后,达蒙戒了糖,仅2个月时间,达蒙就恢复了健康状态。血液检测结果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这意味着他没有患上心脏病的风险,也没有脂肪肝了。
这部纪录片是2014年上映的,而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陷在高糖饮食习惯当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要不厌其烦地了解和学习。
有些糖我们一眼就能认出,也有些糖学会了隐身,藏在我们毫无防备的地方。
事实上,并非甜的食物里才含糖,很多吃着无味,甚至是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有大量“隐形糖”存在,下面这四种一定要认准。
01 膨化食品、速溶粉
膨化食品和核桃粉、芝麻糊等速溶糊是加工食品中最大的“隐形糖”藏匿者。
比如雪饼、鲜贝、虾条等膨化食品,它们吃起来虽是咸的,但里面含有大量淀粉,却不含任何能抑制血糖上升的膳食纤维。
核桃粉和芝麻糊也是如此,即使磨成粉,加入沸水后也不能搅成糊,厂家一般都会加入淀粉糊精等添加剂让其成糊。这两种食物中的淀粉进入体内,升高血糖的速度比糖还要快。与此类似的还有土豆、芋头等高淀粉蔬菜。
02 餐馆菜肴
餐馆里的菜中,一份葱烧海参大概要加糖15~25克,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加25~30克,红烧肉要加40~50克,九转大肠甚至要加50~60克。
最高的是无锡排骨,每份要加入75克左右的糖。其他的加工肉制品,比如人们爱吃的肉干、肉脯里也含有不少糖。
03 水果
吃水果虽然健康,但其中的糖分也不容忽视。虽然西瓜吃起来甜,其含糖量仅为4.2%;猕猴桃吃起来较酸,含糖量却是10%。
含糖量在9%~13%之间的水果还有苹果、杏、无花果、橙子、柚子、荔枝等,而柿子、桂圆、香蕉、杨梅、石榴等水果,含糖量超过了14%。
04 调味酱、无糖食品等
番茄酱、烧烤汁等调味酱里,每百克大概有15克左右的糖。
研究表明,有些“无糖食品”中添加的木糖醇每克也会产生2.4千卡的能量,比葡萄糖每克产生4千卡的能量只低一点。
如果你早晨吃100克白面包(含糖20克),中午吃半份红烧肉(含糖25克)、一碗米饭(约等于20克糖产生的热量),下午喝一小瓶乳酸饮料(含糖16克),再吃一个梨(含糖20克),晚上吃半份鱼香肉丝(含糖15克)、一碗米饭,这样一天下来,摄入的“隐形糖”就达到136克。
中国膳食指南没有对每日的糖摄入量做出规定。美国心脏协会的最新标准是,大多数女性每天从添加糖中摄入的热量不能超过100千卡,男性不能超过150千卡,而136克糖就相当于544千卡。
这些糖进入身体后,会让血糖骤增,刺激胰岛素分泌,不但危害糖尿病人的健康,对健康人也同样有害。
研究指出,过多的胰岛素与衰老和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胆结石、视神经炎、阴道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实,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也不能仅仅归咎于糖类,但鉴于糖类在食品中泛滥的存在,减少糖类的摄入不失为一个好的开端。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