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烦恼吧,喝一杯茶,用平常心,看满天朝霞,看西山斜阳,去慢慢体会生命的可贵和世间的美好。
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广受大众的喜爱,其药用价值也很早就有记载。最早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日:“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最初先民们以喝茶来解毒治疾,进而不断发现其新的功用甚至披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作用从简单的少睡,消食,清热,解毒,直至终极的延年益寿而成为养生仙丹。其具体功效可以概括为以下近20种:少睡、消食、祛风解表、安神、醒酒、坚齿、明目、清热、解毒、去痰、去肥腻、清头目、下气、止渴生津、利水、通便、消暑、治痢、延年益寿等。以至于唐代《本草拾遗》认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我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享年89岁的清乾隆帝也曾经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茶流传到日本后,对茶更是推崇之至,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上卷开篇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而同时也有一些对茶的质疑,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则聚痰”,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过食伤脾,令人面黄肌瘦”,而李时珍对茶批判最为激烈的,他年轻时嗜茶,“每饮必数碗,轻发汗而肌骨轻,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癖闷呕恶,即腹冷洞泄”,“茶苦而寒,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癖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泄,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饮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陶隐居《杂言》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替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为什么对茶的评价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李时珍又为什么有如此极端的评价呢?我们要先从茶的本性说起。
茶树产于南方诸省,喜阳光,喜水,但不喜长时间被水浸泡,故多长于丘陵山地。一般于4到6月采春茶及夏茶,红绿茶采摘标准为一芽1~2叶,粗老茶可一芽4~5叶。采摘后经杀青、捻揉、干燥制成绿茶,鲜叶经凋萎、捻揉、发酵、干燥制成红茶,黑茶。
茶为茶树的芽和叶,本性属木,喜阳光、喜水但不喜被水浸泡的性质来看,其性条达而不喜瘀滞,更是木性的特质。茶采摘于春季,嫩芽初萌,正是得春生之气,木向上的生发之力甚强,兼之茶体轻浮,其味虽苦而气薄,故可清利头目,祛头痛、倦怠。其性属肝木,微寒,肝开窍于目,故可治目昏、目赤,其性苦而寒,入胃、心、肾经,故可消食、化痰、利尿、除烦渴。因茶属木且性寒,其得春之生发之气甚强,而肝木可克脾土,故其对脾弱,脾胃虚寒者会有一定的伤害。而且采摘时间越早,其所蕴含的冬的寒气也就越多,芽及叶越嫩,其春生之气就越足,对脾胃的杀伐也就尤甚。而有些夏天甚至秋天采摘大叶种的茶如铁观音、古乔木普洱茶,虽仍具木的属性,其叶已长大,芽叶的生发之气相对减弱,木性中长和化的力量相对增强,因而对脾胃的伤害就会相对和缓一些。
李时珍之所以对茶评价那么激烈呢,一方面是当时社会对茶推崇至极,以茶代药,盲目认为茶可延年益寿,上至公卿,下至市井,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会饮茶,以至于春茶上市时“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而李时珍以其亲身的体验,感到了大量饮茶对脾弱及虚寒者的伤害,并对当时很多人因大肆饮茶使身体受到戕害而不自知,而很多人还在吹嘘大量饮茶可羽化成仙的现状感到愤慨。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生活在明朝的中晚期,之前中医界由于刘河间寒凉派及朱丹溪滋阴派的盛行,多用寒凉及滋阴泻火的药物,出现了过耗血伤脾的诸多问题,于是明中期出现的温补派开始大行其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正好成书于这个阶段,所以对寒凉药物危害的认识比较深刻,也算是顺应了当时的学术潮流。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红茶等全发酵茶的发酵工艺诞生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而半发酵茶的乌龙茶及武夷山岩茶,其起源虽然说法不一,但也是清之后才在民间广为流行,所以可以断定李时珍老人家喝的是未发酵的绿茶,他是无缘喝到我们现在的各种红茶、黑茶、黄茶、岩茶等发酵茶和半发酵茶的,他对茶的经验应该是仅限于绿茶。其观点虽有些激烈,但在当时还是冷静而清醒的,而对于现在种类繁多的茶来讲则有失偏颇了,毕竟我们的社会在进步,茶的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说到茶的种类,由于产地广泛,很多名山大川都有各自的特色茶种,工艺也多种多样,也就使得名称繁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现在比较公认的分类方法从发酵程度上分为:一、未发酵茶,包括各种绿茶。二、 半发酵茶,代表有武夷山的岩茶和安溪的铁观音和台湾等地的乌龙茶,白茶,黄茶,其中白茶、铁观音、水仙等发酵程度轻,属于轻发酵茶,武夷山岩茶、台湾乌龙茶属于重发酵茶。三、全发酵茶,包括各种红茶和黑茶。
发酵主要是一种氧化反应,对茶的性味影响很大,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颜色由青绿色也逐渐变深,变成红色甚至黑色,发酵越多,颜色越重,同时茶汤的颜色也随之变深变红。本身的香气也会改变,未经发酵的属于菜香型,逐渐会变成花香,坚果香,成熟果香,发酵接近100%时会变成糖香型。发酵越少,茶叶越接近自然的清香,发酵越多,香味就越醇厚,离自然的风味也就越远。
随着发酵程度的变化,其内在的药效成分也发生着变化,茶的主要药效成分有两类,一类是生物碱类,主要是咖啡碱和茶碱。另一类是茶多酚类,主要是儿茶素和茶黄素。总的来讲是发酵程度越深,一方面,生物碱含量就逐渐降低,其兴奋、利尿及降胆固醇的作用逐渐下降,而收敛之性逐渐减弱,对胃黏膜的刺激也就随之减轻,从中医的角度说,就是其肝木的生发之性及寒凉之性逐渐降低,对脾胃的攻伐之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茶多酚氧化物、茶黄素、茶褐素逐渐含量升高,其性转温,健脾消食,通利肠道,轻身减脂的作用逐渐加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平时我们不能喝冷茶,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喝绿茶,同样,老人、经期的妇女、儿童也不适宜喝绿茶,其他的半发酵及全发酵的茶虽然对脾胃的伤害要减少许多,但仍然不能喝得过多、过浓、过久,可以同时适量地加糖、牛奶,以更好地保护脾胃。另外,对于肝脏与肾脏病人及肾结石患者,少量喝茶可以利尿和促进代谢,对其病情是有利的,但如果喝茶过度,就会加重肝肾负担,并易于形成草酸钙结石。而对于贫血需要补铁者,也不宜多喝茶,以免茶中的鞣酸抑制铁的吸收。
茶作为药有各种适宜和禁忌,它不能让你无灾无病,也不能成仙成圣,但只要饮用得当,茶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唐卢仝有《七碗茶》诗把喝茶的诸多舒爽描写得淋漓尽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宋苏东坡也应和道:“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我们且静静地从那一杯茶中看一片片叶子逐渐舒展,如一朵朵花在绽放,又如一个个少年昂首走向属于他的舞台;慢慢地一缕缕青翠、鹅黄、酒红向周围沁开来,逐渐占据整个杯子,如一群青年向世界宣告他们的存在;看茶叶在杯中浮浮沉沉,逐渐静静地躺在杯底,泛出一丝丝柔和的毫光,只有茶雾在水面上袅袅婷婷地盘旋,这一切,恰如我们的人生。忘掉烦恼吧,喝一杯茶,用平常心,看满天朝霞,看西山斜阳,去慢慢体会生命的可贵和世间的美好。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