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表明,急性术后疼痛轨迹至少存在五种类型,主要由患者因素而非手术类型和术中药物决定。为降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风险,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背景:
方法
结果
结论:
麻海新知述评
该研究使用基于组的轨迹分析,确定了术后7d内5个不同的疼痛轨迹组。随着时间推移,有四个轨迹识别出低、低至中、中至高和高疼痛的患者,其中一个轨迹识别出术后疼痛显著减少的患者。女性和年轻患者更有可能处于稳定的中至高疼痛和高疼痛组。高疼痛组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程度较高,疼痛行为及疼痛灾难化程度较高。此外,中至重度和重度疼痛组的患者术后需要更多的阿片类药物。
这项研究令人耳目一新,为麻醉科医师的术后疼痛管理带来新的洞见。尽管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例数不多,但针对每例患者术后7d内的持续评估,完整勾勒了患者术后疼痛的轨迹。仅基于疼痛变化趋势,即能划分出5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疼痛轨迹,又各有特点。仔细对照上面这幅图,我们能更加直观地看到术后疼痛的变化来。总之,患者术后疼痛并非千篇一律,术后疼痛的处理因此也不能千篇一律。基于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以设计相应的术前评估方式,来预估患者术后疼痛强度,从而在手术时提供更合适的镇痛方法。
本研究的关键是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行为因素对术后疼痛轨迹组的影响。尽管既往研究揭示了一系列急性术后疼痛强度差异的因素,但本研究显示手术类型并非影响疼痛轨迹的决定性因素。当然,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外科手术类型、区域麻醉或多模式镇痛与术后疼痛大小无关,而是这些因素并非区分急性术后疼痛轨迹的关键因素。多变量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焦虑和疼痛行为与疼痛轨迹组的划分独立相关。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尽管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可收集术前行为因素与出院后疼痛评估,而研究对象与多变量因素的数量受限。其次,作者只评估了急性术后疼痛强度,而无法推断出术后7d以后的疼痛。第三,研究目标是评估术后疼痛轨迹的组间和组内差异,通过对多种手术类型进行分析,可以对多种类型的组织损伤进行比较;然而,不同类型的手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
总之,该研究表明,急性术后疼痛轨迹至少存在五种类型,主要由患者因素而非手术类型和术中药物决定。为降低术后持续性疼痛的风险,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孙莉 编译 熊源长 评述)
原始文献:Vasilopoulos T, Wardhan R, Rashidi P, et al. Patient and Procedural Determinants of Postoperative Pain Trajectories. Anesthesiology. 2021;134(3):421-434. doi:10.1097/ALN.0000000000003681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