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往往在被采集脑脊液之前就已经使用处方抗生素(常见于欠发达国家),这将大大降低脑脊液中的活菌数量。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金标准是脑脊液(CSF)培养发现活菌,间接诊断证据包括脑脊液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升高和葡萄糖。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脑脊液中细菌DNA逐渐普及,该方法比脑脊液培养更敏感,却也给常规诊疗带来挑战。
近期,爱思唯尔(Elsevier)在传染病学领域的知名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发了一篇文章,梳理了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的发展与挑战。
既往文献所报道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之临床症状、体征和脑脊液改变均基于脑脊液培养结果这一金标准,而研究发现,30-50%的培养阴性脑脊液标本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呈阳性。
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往往在被采集脑脊液之前就已经使用处方抗生素(常见于欠发达国家),这将大大降低脑脊液中的活菌数量。因此,PCR检测细菌DNA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证据。然而,脑脊液中细菌DNA的临床基本资料尚不完整。许多CSF PCR数据来自可疑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导致其诊断特异性并不可靠。
多项研究对PCR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评估,置疑了传统的单纯依赖脑脊液培养的诊断方法,并讨论了是否应对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精确诊断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高收入国家的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下降,导致脑脊液采样几率降低,也延搁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在脑膜炎常年大规模暴发的地方,对所有患者进行脑脊液评估的负担很重,并不现实。
目前,亟待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描述疾病发展过程:早期阶段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PCR或培养阳性),活菌复制和炎症,PCR在细菌被清除后立即转阴,最终恢复正常的脑脊液常规和生化结果。这种研究将改变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此外,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炎症反应主要局限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胶质细胞,而此类反应能否在外周血中被检测仍待研究。在血液中找到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替代标记物,或许是未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新方向。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直以来都是最复杂、最有毁坏性疾病。由于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传染性免疫性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出现,使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谱发生明显的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细菌性脑膜炎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疾病,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如非洲部分地区,由于疫苗接种普及率低以及医疗水平的有限,该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该病发生于一年任何时间,但好发于晚冬和早春季节。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理解也随之提高,同样提高的还有诊断技术,如上文提到的PCR技术能够尽可能精确识别病原体
点击进入【ClinicalKey临床精钥】作者主页
https://ucenter.cn-healthcare.com/article/other/list?memCard=05b84472bb7f4e9da08165a55d90386e
免费使用ClinicalKey临床精钥,快速获取准确、简洁、世界前沿的循证医学知识。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