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证明了较长的眼轴长度可降低DR的发病风险,与屈光或其他眼球生物学参数无关。结合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屈光不正对DR的保护关系中,细长的眼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周围和中央视力大量且不可逆转的丧失。已有大量研究着眼于DR的风险和保护性因素,其中,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 RE)或是DR的保护因素之一,理论上认为增长的眼轴可减少眼球的代谢和血供需求。
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都未能阐明上述因果关系,更少有研究尝试阐明眼轴(如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和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和屈光元件(如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 CC])在RE-DR中的关系。但是,对这些潜在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探索DR的新疗法非常重要。
近期,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刊登的一项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加坡马来人群眼科研究(SiMES-1和-2)和新加坡印度人群眼科研究(SINDI-1和2)是基于居住在新加坡的40-80岁的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人群队列研究。最初的检查在2004-2006和2007-2009年之间完成,后续检查则在2011-2013和2013-2015年之间陆续完成。研究共纳入840名糖尿病受试者,记录其初始和随访期间的研究参数,包括分级眼底图像、屈光度以及眼球生物学参数(AL、ACD和CC)等;所有受试者均无白内障或屈光手术史。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研究者定义了三种结局:
新发DR——起初没有DR,随访中发病;
新发威胁视力的DR(VTDR)——随访期间出现的VTDR(>51级和/或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疾病进展(≥1级*)。
* 常用评判标准为≥2个级别的进展,但本研究中,进展级别≥2的患者数量非常少(n=19)。
840名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57.0岁,其中405人(48.2%)为女性。在受试者的1562只眼中,289只(18.5%)患有DR,其中20只(6.9%)被归类为VTDR。
在初始没有DR的1273只眼中,共有164只(12.9%)在随访时发生了DR;在初始没有VTDR的1542只眼中,有17只(1.1%)在随访时发生了VTDR;在初始至少有最小级DR而无VTDR的269只眼中,75只(27.9%)在随访时DR严重程度进展≥1级。
与未发生DR的受试者相比,有DR的受试者更年轻,具有更高的BMI和HbA1c,胰岛素应用和近视的可能性也更大,其初始眼轴长度更短。在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的模型中,较长的眼轴长度和较低的SE(Spherical equivalent, 球镜当量)均与较低的DR风险相关。在多变量调整后,眼轴长度和DR之间的显著关联仍然存在,但SE和DR之间的相关性消失。
该研究证明了较长的眼轴长度可降低DR的发病风险,与屈光或其他眼球生物学参数无关。结合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屈光不正对DR的保护关系中,细长的眼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血管、神经等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因糖尿病导致的眼部疾病临床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有27%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的概率逐渐升高。
根据目前的治疗手段和水平来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手术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临床推荐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定时进行散瞳检查眼底,尤其病程较长的患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