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百亿人工耳蜗市场,本土企业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2021-03-05   众成医械

虽然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本土人工耳蜗企业市场占有率却不到10%。

26371614908832073

3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听力报告》。据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

———————————————————————————————————————————————

近年来,病毒感染、先天性结构畸形、药物引发副作用、老年功能衰退……等问题让越来越多人深陷“无声的痛苦”,并且听力损失人数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将会产生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

一旦发生听力损失,尽早发现和早期干预是康复的关键。报告指出,目前的医疗手段可以治愈大多数耳病,扭转相关听力损失。若听力损失严重至不可逆转,则可提供康复服务,其中人工耳蜗康复是目前治疗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疗效最为确切和稳定的治疗方法。

研发上市“十年磨一剑”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是一种电子设备,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力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轻度到重度失聪患者的听觉功能。据数据统计,人工耳蜗康复先后为数十万例患者重建了听觉功能。

78171614908832386

据了解,人工耳蜗在产品研发技术上,跨越了芯片、电源、材料、信号处理等学科,包含着极为复杂的电子线路、语言处理器、植入电极和语言数字编码器等元件,并且作为受监管最严格的三类医疗器械,人工耳蜗还要经历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分成人和儿童)等环节才能获得上市许可。

简言之,人工耳蜗从研发到上市规模销售的时间以及投资成本堪比新药。据了解,国内人工耳蜗代表企业诺尔康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款人工耳蜗在获批CFDA三类器械证、以及CE认证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还“烧掉”了数亿资金。

市场份额:海外企业垄断全球90%以上

目前,人工耳蜗康复有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上,根据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MRFR最新报告显示,到2023年,全球人工耳蜗产业规模将达到32.04亿美元;根据产业发展报告公开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超过70亿元,并且在未来将会以百亿的趋势增长。

34601614908832482

虽然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但本土人工耳蜗企业市场占有率却不到10%。这是因为目前多数国内人工耳蜗企业不仅受限于人才引进难、资金筹集少等困局,并且也面对着人工耳蜗极高的研发技术和资本壁垒,在多方因素影响下致使国内人工耳蜗企业发展缓慢。

正是由于人工耳蜗技术和资本限制,目前,国内外人工耳蜗市场主要由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以及奥地利的MED-EL三大人工耳蜗龙头企业以超过90%份额来进行垄断。其中,科利耳是成立最早,也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人工耳蜗设备生产企业,其全球份额数高达55%。

高瓴创投加持本土人工耳蜗企业

不过,即使本土企业面领着技术以及国外企业垄断的竞争双重压力,国内依然有不少本土A股企业进行国内人工耳蜗康复市场布局。早在2009年,海南海药已经控股力声特来开拓人工耳蜗产品;2010年,力声特获得全国首个药监局颁发人工耳蜗产品注册证。除海南海药外,康芝药业也于2015年开始对人工耳蜗行业进行布局,其参与北京恒卓科技增资扩股,以投前估值2亿元投资3750万元,取得北京恒卓科技增资后15%股权。

11861614908832673

近年来,资本大鳄开始对国内人工耳蜗企业进行加持,其中,诺尔康在最近的一次战略融资期间引进了高瓴创投和超弦基金作为公司新股东,加大人工耳蜗产品技术的研发投资。这将为国内人工耳蜗企业在本土市场布局,加速进口替代当中助力起飞。

未来5-10年或许是人工耳蜗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本土人工耳蜗康复企业应抓住势头红利,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弯道超车。

——

更多医械行业前沿资讯&行业大数据干货,欢迎关注健康界 @众成医械   和微信公号:众成医械

人工耳蜗,企业,听力,康复,技术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