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手术的区域阻滞技术

2021
03/04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肩胛骨骨折较少见,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就更少了,并且手术通常采用单纯的全身麻醉。本期带来《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的一篇教学类综述,一同回顾肩胛骨相关的解剖结构,学习作者提出的“识别-选择-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肩胛骨复杂的神经分布来优化手术的麻醉方式。 

 

肩胛骨骨折约占所有骨折的1%,患者平均年龄为35岁。最常见的原因为交通事故的直接损伤。

考虑到肩胛骨手术区域神经分布复杂,范围大并且体位的难度较高,所以全身麻醉一直是这类手术的首选。然而随着区域阻滞麻醉的兴起,许多区域麻醉技术已经开始与全麻联合运用于肩胛骨骨折手术当中。

想要不断优化我们的麻醉方案,就需要了解功能解剖结构、骨折的类型、伴发的骨折、手术步骤、疼痛产生的部位以及神经分布

肩胛骨的功能解剖

肩胛骨是一块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不规则、三角形平面的松质骨,它通过锁骨、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盂肱关节将上肢和中轴骨连接起来,对上肢的功能和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由两个面,三个边缘,三个角,三个突起,两个关节和五条韧带构成。(见图1)

▲两面

1.肋面或肩胛下窝是面向内侧和前方的凹面。

2.背面与肩胛冈相连,肩胛冈将背面分成较小的冈上窝和较大的冈下窝。这两个窝在肩胛冈根部外侧的棘突切迹处相连。

▲三缘

1.上缘带有肩胛上切迹,较薄。

2.外侧缘带有关节盂下结节,较厚。

3.内缘较薄。

▲三角

1.上角覆盖有斜方肌。

2.下角覆盖有背阔肌。

3.外侧角即关节盂。

▲两关节

1.盂肱关节。

2.肩锁关节。

▲五韧带

1.肩关节囊。

2.肩锁韧带。

3.喙锁韧带。

4.喙肩韧带。

5.肩胛上横韧带。

肩胛骨连接上臂、上背部、颈部和胸部的肌肉,帮助抬起手臂和肩膀,以及向后和侧面弯曲颈部。

 
图1 (A)肩胛骨的功能解剖。(B)肩胛骨周围的血管吻合支。  
肩胛骨骨折  
分类:  
▲肩胛骨骨折分为三大类。A类,不涉及关节盂的关节外骨折。B类,包括关节盂的部分关节骨折。C类,全关节骨折。  
▲A类骨折可进一步分为A1类(肩峰骨折),A2类(喙突骨折),A3(骨体骨折)。  
▲B类骨折可进一步分为B1类(前缘骨折),B2类(后缘骨折),B3(下缘骨折)。  
▲C类骨折可进一步分为C1类(关节外侧盂颈骨折),C2类(关节内颈部骨折),C3类(关节内骨体骨折)。  
相关的骨折或损伤:  
▲常伴有肩、锁骨和肋骨、头部、肺部以及脊髓损伤。  
▲并发损伤常包括肋骨骨折(25%-45%),肺损伤(15%-55%),肱骨骨折(12%),颅骨骨折(25%),中枢神经系统损伤(5%),主要血管损伤(11%)和脾损伤(8%)。  
▲臂丛损伤(5%-13%)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肩胛骨骨折伴随损伤的患者死亡率在2%到15%之间。  
原因:  
▲机动车交通事故的直接钝伤所致。  
▲伸直手臂摔倒时由于肱骨头撞击关节盂所致。  
▲抽搐或电击带来的肌肉/韧带牵引导致肩峰或喙突撕脱骨折。  
▲高处坠落、挤压伤或体育活动等其他原因。  
处理原则:  
▲由于结实的软组织结构和周围肌肉的保护,大多数肩胛骨骨折没有移位。  
▲大多数肩胛骨骨折采用保守的非手术治疗,如使用吊带或肩带固定、冰敷和止痛药。  
▲如果发生肩胛盂肱关节移位或形成上肩悬吊复合体的两个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双重断裂,则需要手术固定。(上肩悬吊复合体是肩胛骨的肩峰、喙突和关节盂突的骨韧带连接)。  
▲只有大约10%的肩胛骨骨折累及关节颈部或关节盂或严重移位需要手术治疗。  
▲肩胛骨折的修复手术通常都是需要一个大的开放切口。  
▲目前微创技术已经发展,患者也可以通过关节镜手术来修复肩胛骨折。  
肩胛骨手术的步骤  
手术类型可分为后路入路,前路入路,上路入路。  
▲后路入路:患者侧卧位,术侧朝上。从肩胛棘外侧三分之一处切开,沿肩峰后部至外侧尖端,止于中外侧线上远端2.5厘米处。适用于大多数的肩胛骨骨折。  
▲前路入路:将患者置于沙滩椅位。切口是Langer线,以盂肱关节为中心从肱骨头的上缘延伸到下缘。适用了关节盂前缘损伤的肩胛骨骨折。  
▲上路入路:为使前路或后路能更好暴露的附加入路。切口延伸至肩的上侧面。  
后路入路是最常用的肩胛骨手术入路:  
a.切皮:从肩峰后外侧尖端开始,与肩胛骨尖平行并向肩胛内侧边缘外侧延伸。  
b.浅层剥离:穿过皮肤、皮下组织和脂肪,暴露后三角肌腹部。将三角肌从肩胛棘上剥离,来显露下的冈下肌和小圆肌。  
c.深部剥离:分开下侧小圆肌和上侧冈下肌后,肌肉组织的深面即为关节盂的囊。  
d.暴露关节:切开后囊后,暴露盂肱关节。  
e.复位和固定:完成复位和骨折线对齐后,进行钢板固定。  
肩胛骨手术的疼痛来源  
术前疼痛通常是因为伤口处的组织及骨损伤,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切口,软组织损伤,术后炎症反应以及一些微小的骨折导致的。了解疼痛来源对于选择正确的神经进行阻滞是十分关键的。对于多来源的疼痛,就需要采取多模式镇痛,而区域阻滞麻醉是其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肩胛骨的神经支配  
鉴于肩胛骨复杂的神经支配,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方法。  
1.识别:根据肩胛骨的神经支配来识别需要阻滞的靶神经。  
2.选择:选择能够阻滞所有靶神经的合适区域。  
3.组合:组合所选定的阻滞区域。  
识别需要阻滞的靶神经  
肩胛骨手术区域的神经可分为:皮区,肌区,骨区(见图2)。肩胛骨的感觉神经主要起源于臂丛,因为肩胛骨的胚胎起源与上肢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臂丛麻醉也可以为肩胛骨手术的病人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图2.(A)肩胛骨皮区神经支配。(B)肩胛骨肌区神经支配。(C)肩胛骨骨区神经支配  
皮区(见图2A)  
手术区域皮肤的神经支配:  
1.锁骨上神经(C3-C4)。  
2.肩胛上神经(C5-C6)。  
3.上外侧皮神经(C5-C6)。  
4.背侧支C6-T5。  
肌区(见图2B)  
肩胛骨的六种基本动作是上抬、下沉、上旋、下旋、外伸、内收。这些动作由连接肩胛骨的18块不同的肌肉共同完成。(见表1)  
覆盖手术区域的肌节神经:  
1.肩胛背神经(C4-C5)。  
2.肩胛上神经(C5-C6)。  
3.上、下肩胛下神经(C5-C6)。  
4.腋神经(C5-C6)。  
表1.肩胛骨相连的肌肉及神经支配  
 
 
 
骨区(见图2C)  
1.前肩胛骨:肩胛下神经(C5-C6)。  
2.后肩胛骨:肩胛上神经(C5-C6)  
3.肩锁关节:肩胛上神经(C5-C6),胸外神经(C5-C7)  
4.前盂肱关节囊:  
a.来源于后束的肩胛下神经(C5-C6),腋神经(C5-C6)  
b.来源于外侧束的胸外神经(C5-C7),肌皮神经(C5-C7)  
5.后盂肱关节囊:  
a.肩胛上神经(C5-C6)  
b.腋神经(C5-C6)  
覆盖手术区域的目标神经:  
1.肩胛上神经(C5-C6)  
2.上、下肩胛下神经(C5-C6)  
3.腋神经(C5-C6)  
4.胸外神经(C5-C7)  
5.肌皮神经(C5-C7)  
选择手术各步骤应当阻滞的区域  
选择的范围要求能阻滞到手术步骤中会产生疼痛的重要神经。(见表2)  
表2.手术各步骤产生疼痛的神经  
 
 
 
组合所选定的阻滞区域  
确定最终的阻滞区域后,根据病人的要求有两种阻滞方法可供选择:二针法和三针法。  
二针法的阻滞区域(见图3,表3)  
▲第一次注射为C7水平的肌间沟(低位肌间沟)及选择性锁骨上神经阻滞。  
▲第二次注射为竖脊肌平面阻滞。  
 
图3.探头位置、超声解剖和针头方向。(A)肌间沟阻滞+选择性锁骨上阻滞,探头位于C7。(B)竖脊肌阻滞,探头位于T2。CA,颈动脉;VA,椎动脉;IJL,颈内静脉;SCM,胸锁乳突肌;ASM,前斜角肌;MSM,中斜角肌;TZM,前锯肌;RHM,菱形肌;ESP,竖脊肌;T,横突;黄色,神经根/神经/神经丛;蓝色,药物的扩散位置;白色,针尖方向。  
表3.二针法阻滞的区域及神经  
 
 
优势  
1.只需要两次注射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靶神经,减少病人的不适。  
2.通常是用作镇痛而非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3.T2处的第二次注射浸润C6-T5背侧支,阻断了背部皮肤疼痛传导,这在臂丛的任何入路中都没有的效果。  
劣势  
1.如果要覆盖C5、C6和C7神经根,则需要肌间沟区域注射更多的麻醉药。这会由于膈神经的受累而增加半膈肌麻痹和霍纳氏综合征的发生率。  
2.低位的肌间沟阻滞可能会损伤椎动脉。  
3.若臂丛神经若发生位置偏上或下的变异,则高位或低位的颈神经根可能未被覆盖到。  
三针法的阻滞区域(见图4,表4)  
▲第一次注射为选择性上干和选择性锁骨上神经阻滞。  
▲第二次注射为锁骨下血管周围阻滞和肩胛上神经阻滞。  
▲第三次注射为T2水平的竖脊肌阻滞。  
 
图4.探头位置、超声解剖和针头方向。(A)选择性上干阻滞+选择性锁骨上神经阻滞,探头位于C6。(B)锁骨下血管周围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探头位于锁骨上区域。(C)竖脊肌平面阻滞,探头位于T2。A,动脉;IJV,颈内静脉;SCM,胸锁乳突肌;ASM,前斜角肌;MSM,中斜角肌;OHM,肩胛舌骨肌;SAM,前锯肌;TZM,斜方肌;RHM,菱形肌;ESP,竖脊肌;T,横突;黄色,神经根/神经/神经丛;蓝色,药物的扩散位置;白色,针尖方向。  
表4.三针法阻滞的区域及神经  
 
 
优势  
1.肌间沟区域麻醉药用量较小,降低了半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保证了呼吸功能,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前提下,避免了例如霍纳综合征等的不良反应。  
2.大大降低了椎动脉损伤的风险。  
3.锁骨下血管周围阻滞覆盖了几乎所有来自上颈神经根或下颈神经根的神经。  
4.适用于所有臂丛神经的变异情况。  
5.T2处的第三次注射浸润C6-T5背侧支,阻断了背部皮肤疼痛传导,这在臂丛的任何入路中都没有的效果。  
6.既可用于麻醉也可用于镇痛。  
劣势  
因为需要进行三次注射,可能需要使用镇静药物来降低病人不适。  
总结:  
在肩胛骨手术中,涉及的神经有肩胛上神经(C5-C6),腋神经(C5-C6),肌皮神经(C5-C7),胸外神经(C5-C7),肩胛下神经(C5-C6),锁骨上神经(C3-C4),背支(C6-T5)。由于神经数量较多,分布复杂,需要不同的阻滞方法联合运用,所以镇静药物的使用与病人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骨麻征途的点评

肩胛骨骨折临床较为少见,约占肩部骨折的3-5%、全身骨折的0.4-1%。大部分肩胛骨骨折不需要外科干预,需要手术的患者只有约10%。因为临床经验有限,大部分肩胛骨骨折手术都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围术期镇痛以静脉阿片类药物为主,与目前所提倡的ERAS理念不符。

这篇教学类综述,系统的回顾了肩胛骨的解剖、手术入路与步骤、对应的神经支配、阻滞的目标神经等内容,作者采用“识别-选择-结合”的方法,总结出适用于肩胛骨手术的“两针法”和“三针法”的区域阻滞方法。这两种区域阻滞的方法,均是组合了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安全性高,读者朋友们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按照推荐的方法剂量进行尝试。

同样,这篇综述也提示我们,类似肩胛骨这类比较独立、不常见的手术,非常适合采用“识别-选择-结合”的方法,从解剖入手、根据手术入路、选择出阻滞的目标神经,再组合成熟的神经阻滞技术,提出适合于某些罕见手术类型的区域麻醉方案。

编译:樊骁懿、蒋鑫  
点评:袁红斌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肩胛骨,竖脊肌,肌间沟,阻滞,手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