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范设立预检分诊点。
所有医疗机构应在门急诊醒目位置设立标识清楚的预检分诊点,分诊点应相对独立,通风良好,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安排有专业能力和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询问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充足的医用外科口罩、非接触式的体温检测设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废物桶、可疑患者基本情况登记表等。强化健康宣教,支持医疗机构采取措施鼓励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如实、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
二、实行24 小时值班制。
预检分诊应实行24 小时值班制,午间、晚间可设置在急诊入口。无急诊的医疗机构,在门诊不开放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患者及陪同人员未经预检分诊进入诊疗区域。
三、大力倡导线上预检分诊。
鼓励医疗机构全面实施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挂号时应提示患者就诊时如实告知流行病学史,并设置醒目字眼提示有发热等可疑症状或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及时、就近前往发热门诊进行排查。
四、抓实诊疗区域前预检分诊。
应做到“三必查一询问”:必查进入诊疗区域的所有人员的健康码(或行程码,无码的必须现场填写流行病学史调查问卷,线上或纸质问卷二选一)、体温、口罩是否佩戴正确。
询问有发热和/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
五、接诊医师询问流行病学史。
在医生个人工作站内以必经流程的方式设置流行病学史询问流程;无条件设置的,应在纸质病历上增加流行病学史询问情况说明,由接诊医师签名确认。无医生个人工作站且无法在纸质病历上增加流行病学史询问情况说明的医疗机构可在纸质版流行病学史问卷上由接诊医师签名确认。非就诊当天进行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应由医技科室医护人员再次询问流行病学史。
六、设立专门通道转诊可疑患者。
在进入诊疗区域前发现的可疑患者(发热和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有流行病学史),应有醒目标识并设专门通道,由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进入诊疗区域后发现的可疑患者,应迅速安置在相对隔离区域,联系相关部门清出专用通道后,由专人(做好防护)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本医疗机构未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应及时联系对口发热门诊,按规范转运。
七、科学做好预检分诊个人防护。
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合理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穿工作服、隔离衣、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必要时升级防护要求。每次接触患者前、后立即进行手卫生。
八、动态更新中高风险区。
医疗机构应动态更新中高风险区域,在醒目位置以告示、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加强宣贯。预检分诊工作人员、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中高风险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排查。
九、鼓励使用智能设备。
鼓励支持医疗机构使用可智能识别体温、检查口罩佩戴情况的机器替代人工测量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通行进入诊疗区域。智能设备要根据环境情况及时校准,定期维护,发现故障及时排除,确保机器正常工作。
十、关爱特殊就诊人群。
医疗机构应在预检分诊点保留纸质流行病学史问卷,对无法进行线上预约挂号或无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残疾人患者等特殊群体应提供纸质问卷并予以协助填写。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在入口处增设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人员帮助查询防疫健康码、协助手工填写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等候时间,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加细致适宜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