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58——长寿关键不在于养生,而在于养心
作者:孙新颜
长寿关键不在于养生,而在于养心,在于情绪的把控。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养心之决,静虚、至诚。老子清净、庄子逍遥、孔子仁义、佛陀慈悲。《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当我们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时,最先攻击到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若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生气会诱发心脏病、脑卒中、癌症、诱发血栓形成、消化系统、内分泌紊乱……
很多疾病都是不良情绪引起的,所以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这些患者,而应当从生物-心理-社会去疗愈。
境随心转:做情绪的主人,你去驾驭情绪。
心随境转:做情绪的俘虏,让情绪驾驭你。
中国传统文化是心性之学,善于通过心传教化调控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华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切经纶变化,皆悟后之余绪。万化根源总在心。儒家正心,匡正世道人心;道家清心,追求长生不老;佛家空心,脱离苦海轮回。一切圣贤皆以无违法而有差别。悟入本体,通入精妙;破除积习,找到初心。
《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知性,也就是要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不断地加以扩充、拓展,使它们最终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善性。知性知天,也就是要由人的善性向上溯源到天,认识到天是善良的最终来源,使得人与天相互贯通,这就达到了最高的修养境界。
天理良心,养性事天,修身立命,天人合一,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易经•谦》地中有山,君子有终。无极而太极,道生万物而蕴藏于万物之中,需要存心涵养。何思何虑,勿忘勿助。心存善念,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