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囊括鼻肠管位置的判断方法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目前治疗危重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 指南推荐患者进入ICU 24-48h,若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情况下即可开始[1]。
鼻胃管 VS. 鼻肠管
鼻空肠管和鼻胃管是实施肠内营养的常用途径,但是,危重患者在急性期多数存在胃麻痹,胃动力差,且大部分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大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镇静镇痛剂,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状态, 经胃管行营养支持时容易发生误吸或反流(胃以机械性消化为主, 因而胃平滑肌比肠道平滑肌收缩更为剧烈)[2], 引起肺部感染[3,4]。
多项研究指出[5,6,7],空肠管可直接将营养液送入小肠,确保小肠黏膜屏障完整,利于患者消化吸收,避免胃内喂养不耐受而引起胃潴留发生,有效预防误吸或吸入性肺炎发生,更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鼻肠管的位置判断
鼻肠管置入多采用盲插法,容易出现未到位或异位的情况,若盲目输入营养液会引发肺炎、气胸、脓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8]。因此,准确判断留置鼻肠管的位置非常重要。
表1:临床常用鼻肠管位置判断方法及不足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甲蓝注射法:将稀释的0.5%的亚甲蓝10~20ml经鼻肠管注入,用20~50ml温水冲洗鼻肠管,然后鼻胃管连接负压引流器。如果引流器内有蓝色溶液流出,说明胃内有亚甲蓝,鼻肠管在胃内打折;如果引流器内没有蓝色液体流出,说明胃内没有亚甲蓝,鼻肠管已过幽门在十二指肠或空肠内。
腹部X线检查、气体灌注听诊法、检测回抽液PH值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鼻肠管定位主要方法,但均不够理想。
超声技术因快速、直观、无创、无放射性损伤,加之床旁超声的快速发展,鼻肠管的超声定位得到临床的信赖。但是,腹腔血管、肠壁或超声伪像亦可表现为双轨征或等号征,有时难以与鼻肠管鉴别;临床多采用“十二指肠水平部超声血管征法[9]”和“十二指肠球部超声解剖定位法[10]”。然而,十二指肠解剖位置较深或肥胖患者腹壁增厚导致观察深度增加;重症胰腺炎累及胃肠道引起动力障碍(如肠运动迟缓或麻痹性肠梗阻等),使胃肠气体干扰增加;腹部手术导致胃肠正常解剖位置改变等,容易影响鼻肠管的观察及定位。
以上胃肠管位置判断方法多需影像学医生操作,护理上的是否有更易操作、准确度更高的判断方法,这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ps
也就是超声诊断用造影剂,属于械准字号产品,重症患者存在胃肠道对胃窗声学造影剂耐受不足的潜在风险。有研究[15]采用百普力作为介质与微泡超声造影剂按优化比例(1:1000与1:500)混合配制,兼具营养液与微泡超声造影剂的优势,可便捷、安全、有效显像及定位重症患者留置鼻肠管的走行及头端。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