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主任丨孙焱芫教授:人文关怀和医术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2021
02/26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编者按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既需要精湛的技术和充足的知识储备,也同样需要人性的光芒与对生命的敬畏。2019年6月13日至2020年6月13日,深圳大学总医院举全院之力,经过半年4次重大手术、半年复健治疗,为“3-on折叠人”李华打开折叠人生。初看报道,人人都在惊叹术者精湛的技术,却忽视了更多的幕后英雄。本期访谈特别邀请深圳大学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孙焱芫教授分享折叠人手术更深层次的故事,带领我们见证麻醉科作为平台科室,对外科手术、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 

孙焱芫 教授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麻醉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女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医师协会/医院管理协会麻醉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分会委员;深圳市麻醉专业委员会/深圳麻醉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医院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 培训导师,《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同行评议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参编各类学术专著100万余字。



没有麻醉

就没有从“0”到“1”的过程


脊柱畸形是脊柱外科各专业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专业,患者往往合并困难气道、胸廓畸形、心肺功能不全,手术诊治难度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期长、治疗费用高昂。除此之外,这类手术时间长(7~15 h),术中出血较多(1000~5000 ml),手术创伤大,容易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脊柱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均是一种挑战。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气道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孙焱芫主任曾就职于西京医院,对困难气道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便如此,第一眼见到李华,她还是被眼前的情况震惊了。患者的头和嘴巴都快贴到大腿上了,最窄处距离不到2 cm,怎么插管成了当时最让人棘手的问题。



“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的挑战,也是对全世界麻醉医生的挑战,咽喉要道如果处理不好,何谈进一步手术”孙主任说。深圳大学总医院的麻醉团队,经过术前反复讨论,迎难而上,最终采用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插管成功,顺利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如果将李华的四次手术形容为1-2-3-4层阶梯的攀登,那麻醉就是“0”到“1”的跨越。


历经险阻

为患者铸就生命之盾



然而,困难气道仅是他们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接下来的每一步操作也并不简单,首当其冲的便是体位摆放的问题。如果以李华这种姿势进行手术,不仅容易导致关节被压坏,还会因为长时间手术造成局部压疮,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护士们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她们将手术用塑胶手套制成水囊,对患者身体部位进行保护。李华由于胸腔严重畸形,心肺功能严重受限,潮气量只有正常人的1/3~1/2,且无法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术中呼吸管理显得异常困难,孙主任团队只能凭着经验,不断调试才找到最适合他的呼吸模式。


第二次手术是在“坐位”下进行的颈椎截骨手术,该过程一旦发生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为了保持脑供氧,需要维持较高的血压,又会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两者的平衡就像走钢丝一样,特别考量麻醉医生的管理水平。最终,在精准液体管理和连续脑氧监测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手术,李华也终于抬起了头。



第三次是胸腰椎两处截骨手术,这次手术出血量非常大,神经瘫痪风险极高,术中液体管理也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团队基本用上了手术室能用上的所有监测设备,并在术中采用目标靶向液体治疗,保证患者术中循环的稳定。手术历时17个多小时,患者总出血量不到5000 ml,尽管如此,对于体重不足50 kg的李华来说,也等于换了一次血。



“每一次手术方式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事实上,前三次手术对我们来说都是考验,第一次手术的挑战是处理困难气道,第二次和第三次手术最困难的是液体管理。幸运的是,四次手术有惊无险,李华抬起了头,支起了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我之心

换你之健


孙主任坦言,“患者有需求,医生就责无旁贷,每次看到这些患者,他们带着期待来求助于你,你根本不忍心拒绝。我也是在很多人的帮助和教诲下成长的,在我能回馈社会的时候,我不愿意因为珍惜自己的羽毛而退缩。况且,不是每个医生都能遇到李华这样的案例,足够复杂,足够挑战,并且当这样的患者出现时,自己还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和勇气。看到李华顺利出院,是我从医生涯中非常愉悦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医学有局限,认知有暗角,能力有边界。在一些无法翻越的高峰面前,总有人要勇于向前,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更要在挑战中不断的磨练自己



多学科合作

交叉融合促进发展


治疗一名重症患者其实是一场博弈,手术成功与否涉及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麻醉科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员。长久以来,麻醉医生作为不为人知的群体,在外界甚至医院内非手术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还保留着“麻醉就是打一针”这种误解,但事实上,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极大地依赖麻醉的支持。麻醉科不仅是医院的枢纽科室、平台科室,通过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病种、不同病情的患者,麻醉医生对各个疾病和术式都有所了解,使他们成为外科系统里的内科医生、围手术期的全科医生。孙主任表示,正是在临床工作中与医院绝大部分临床科室都有交叉互动,麻醉医生一直以来都是多学科协作最主要、最积极的群体。



1989年卫生部12号文件确立了麻醉科临床二级学科的定位,30多年来,麻醉学科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学科,并逐步和世界麻醉学科发展接轨。孙焱芫主任表示:麻醉药物和技术的安全化、麻醉监控和检测的精细化、麻醉人员结构的高学历化、麻醉科研论文的前沿化、麻醉国际交流的多元化和麻醉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化,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子选择麻醉专业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也成为麻醉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点。也正是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及监护设备等新型器械设备的研发应用,帮助我们保障了这类复杂危重患者的麻醉安全性。但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理念的引领,随着围术期医学和舒适化医疗理念的提出,麻醉科应该将以往狭窄的工作范畴扩大,从术前到术后全方位的关注、管理患者



筑梦

在创新中谋发展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科室的建设首先是人才的培养,调动人的积极性,提供良好的平台,使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发挥是推动学科团队发展的关键。“在保障医疗安全、完成医疗任务的基础上,科室的发展还依赖于科研和教学”。由于麻醉医生从业人员少、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很多人不愿意在科研和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麻醉安全性和可控性不断提高的今天,麻醉医生仅仅关注传统工作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如何保障围手术期安全,减少麻醉对于手术患者造成的长期影响,并积极参与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实践中,将成为麻醉管理质量优劣的新标准。在此,孙主任呼吁,关注麻醉专业,给大家多一些支持和发展空间。



孙焱芫主任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麻醉医生最大的价值。这些刚性需求拓宽了麻醉科的服务领域,但麻醉医生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麻醉医生不是只会插管的‘工具人’,我们需要更丰富的知识结构”。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红头文件对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人力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内容、设备设施、绩效指标等五大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政策文件只有得到执行层面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效力。各级医院、麻醉科应根据文件要求,响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作为,顺势而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特色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承担起麻醉在未来医疗领域支撑、主导的地位。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麻醉科,生命,患者,手术,学科,科室,医疗,气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