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社区康复适宜技术优缺点对比

2021
02/24

+
分享
评论
中国全科医学
A-
A+


本文来源:汤龙,郑拯,饶阿敏,等.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21.[Epub ahead of print].

通信作者:姚黎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部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近年来,经循证医学证明,社区康复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康复技术陈旧,因此如何提升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目前国内外脑卒中社区康复技术的最新现状,并提出一些关于我国社区康复的发展对策,为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提供新思路。  



■           辅助智能康复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患者置身于视、触、听三维一体的虚拟环境中,通过必要的科技设备使患者以现实的方式与虚拟空间的人物进行互动,从而让患者有身临其境的训练感觉。目前虚拟现实主要用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训练。

优势 : 相比于传统肢体运动康复, 虚拟现实可以为患者提供有趣的康复环境, 避免枯燥的肢体运动训练, 同时还可以保障患者的训练安全性。 

不足 : 虚拟现实技术也有一定的限制性: (1) 目前关于 VR 设备的国内外研究样本量偏少, 尤其在社区康复研究, 无法更为准确地了解 VR 的临床训练效果; (2) 有研究发现虚拟现实训练对一些人群会引发眩晕等不良反应; (3)目前虚拟现实设备价格昂贵, 对于基层社区医院购买虚拟现实设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费效比有待研究。


辅助机器人康复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康复机器人辅助技术主要用于感觉 - 运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 其可以辅助脑卒中患者克服因平衡不良、下肢无力、关节不稳定和肌张力异常引起的运动效能减低和步态异常问题。

优势: 研究发现,机器人辅助设备可以减轻治疗师的工作量、节约医疗资源, 同时机器人辅助设备较传统康复在下肢步态训练过程中更快地诱导出最佳的关节运动学, 从而更快促进患者下肢步态功能恢复。

不足: 康复机器人辅助设备也有缺点, 如果康复机器人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患者训练疲劳, 降低患者的训练效果,因此治疗人员一定要把控康复机器人辅助设备的训练强度与时间, 同时目前市面上一些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会限制患者的躯干和骨盆运动, 在下肢步态功能训练过程中会对骨盆、 下肢的生物力学产生影响, 从而对患者下肢与骨盆产生损伤, 引发下肢疼痛。

无线可穿戴技术 
无线可穿戴技术是现代传感技术之一, 随着通讯技术发展, 可穿戴传感技术日益成熟。 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领域中, 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患者的运动障碍, 少数应用于吞咽障碍和认知障碍。 可穿戴传感器技术主要通过患者端、 医生端、 传感器和云数据库对患者的训练进行监督与反馈。

优势: 相较于传统康复训练, 可穿戴传感器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其具有几个优势, 包括在交互环境中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训练、 对患者的表现及时反馈、基于“游戏” 训练产生的激励效应和虚拟家庭监督。

不足: 目前可穿戴传感器设备具有设备体积较大、 设备昂贵、 训练模式单一和不易穿戴等缺点, 同时大多数传感器技术研究为定量研究, 主要研究地点为实验室或医院, 很少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如何使用传感器的研究作为传感器设备的理论支持。

■           远程通讯康复技术
电话
电话通讯技术因其成本低与易用性而最早被利用在社区对居家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与管理。

在线平台
随着智能康复软件不断发展, 一些装有智能康复软件的电脑、 手机和平板可以逐步实现患者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 而治疗师在客户远端进行监督与指导的目标。

■           社区康复简易技术
社区康复简易技术是在操作层面上简单操作,患者容易学习和操作,十分适合目前我国基层康复的情况。 社区康复简易技术主要采用引导式教育,引导患者主动完成训练,将集体训练与居家训练有机结合,其注重患者的主动性与融入性,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同时也增加患者家属的积极性,让患者得到心理支持。

优势: 相较于常规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技术更容易被患者所掌握,更有效地贯彻在患者的社区居家训练中,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实施条件: 但在实施社区康复简易技术时,还需要全面、客观和动态地评估患者和其生活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训练时间、频率、强度和类型,这些会影响患者在社区或家庭中训练的依从性。在社区进行集中康复训练应该每天至少45 min,最多为3 h,3~5次/周,但社区康复治疗的强度和类型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状况与需求。

■           中医康复技术
中医康复讲究整体观、辩证观,其中外治法是重要的中医康复疗法。 针刺疗法作为一种较早用于脑卒中康复的外治法,其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来调节脏腹、疏通经络、舒展筋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目前针刺疗法有电针法、火针法、毫针法等。



■           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展望
(1)发展中医康复并形成我国特色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 
我国社区应该大力发展传统中医康复,将中医康复与西医现代康复进行联合治疗,互取所长,并且利用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科技设备来发展远程康复模式,最终形成我国特色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

(2)提升基层全科或护理人员的康复水平 
在我国,基层社区公共卫生中心缺乏康复资源,因此提高全科医生或护理人员的康复意识与操作技术将有利于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功能恢复。 研究发现, 在偏远落后地区,经过充分康复培训的社区全科家庭医生与护士团 体所制定的肢体康复训练效果与专业康复治疗团队制定训练效果相似,这表明加强偏远基层社区医院的全科或护理人员的康复培训有望成为解决基层康复薄弱问题。 此外,可以形成医联体或康复专科联盟,让基层全科团队有机会得到上级医院培训与指导,逐步提高社区全科团队康复治疗水平。

(3)选择合适的脑卒中社区康复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还处于初期阶段,社区卫生中心的人力物力不充足。社区康复方案应注重实用、简化的康复技术,帮助患者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同时患者不需要复杂的康复设备,而是使用简易设备来完成基本的康复锻炼。例如竹子可以用作平衡杆等。除此之外,为患者制定社区康复内容时要把握好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尤其注意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

(4)利用互联网科技设备 
要抓住5G时代的便利,利用物联网、手机APP等媒介来搭建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康复医疗信息平台,为社区脑卒中患者提供及时性、高效性、便利性的康复医疗服务。 此外要加快健全我国三级康复网络,明确各级之间的负责内容和转出标准,让社区有充足的病源来探索患者最合适的康复服务内容,同时完善关于社区康复的医疗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为其实施提供坚强支持。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脑卒中,机器人,康复,技术,患者,训练,全科,设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