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病例分享丨一例合并多种疾病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

2021-02-23   米勒之声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老年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的例数逐步增加,因其自身生理功能减退、机体代偿能力差、合并多种疾病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很差,术中易发生不良事件。鉴于此,对于此类高危患者的麻醉管理,从术前评估,麻醉方案的制定,麻醉诱导、维持到苏醒等每个环节都应仔细斟酌。


讲者:郭雅
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77岁,主诉摔伤导致右侧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无胸闷、气短症状。


既往史:间断头晕30年,近1年活动后有胸闷、气短症状,休息5 min后可缓解;患者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病史,规律服用降压药及胰岛素,血糖、血压(BP)控制不佳(收缩压最高可达240 mmHg)。


外院CT示右侧股骨颈骨质连续中断,断端轻微错位。入院诊断股骨颈骨折、高血压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


拟行椎管内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


体格检查



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检查


右下肢外旋,缩短畸形(较对侧缩短1 cm),右髋关节局部肿胀、压痛、叩痛、活动受限。右下肢肌力四级,感觉正常,血运良好。


辅助检查


胸片示:双肺渗出性改变,右肺为著,左心室增大。

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右侧为著);右肺中叶外侧段实变,并右下肺部分膨胀不全。

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O2) 58.3 mmHg。

细菌感染二项:白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心超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扩大,重度肺动脉高压(75 mmHg)。

心肌标志物二项均上升。

ECG示心房扑动,ST-T段改变。


诊疗经过


患者髋部疼痛剧烈,VAS评分7分,血糖、BP控制不佳,BP 167/78 mmHg,血糖8.10 mmol/L。


患者自述胸闷、气短症状,查体显示双肺呼吸音降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叩诊浊音,心音有力,未闻及心脏杂音。


入院第一天


心内科会诊建议完善冠脉CTA,并进行抗凝、改善心功能治疗。胸外科会诊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因胸腔积液较少,未行胸腔闭式引流。麻醉科随访,患者髋部疼痛减轻,VAS评分3分,但外科医生因患者病情变化,自行停止自控臂丛镇痛(PCNA)。


入院第二天


患者仍诉胸闷、气短症状,辅助检查冠脉CTA示冠状动脉左主干(LAD)、D1、左回旋支 (LCX)管腔轻中度狭窄,右冠状动脉(RCA)重度狭窄、左心系统增大。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血肌酐升高,为118.84 μmol/L。心内科会诊建议转入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



入院第三天


患者自述胸闷气短症状加重,血氧饱和度(SpO2) 89%~90%(鼻导管吸氧,流量2 L/min)。查体显示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叩诊浊音。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明显水肿。




下病重通知,急请肾内科会诊,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采取适当补液,观察尿量、血肌酐、离子变化。


入院第四天


患者胸闷、气短症状未改善,查体显示NT-proBNP为18556.00 pg/ml,血肌酐为418.47 μmol/L。因此肾内科建议行血液透析,除水1.5 L。


入院第五天


患者胸闷、气短症状仍未缓解,查体显示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语音传导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示前降支70%~90%狭窄,回旋支70%狭窄,右冠近中段后闭塞性病变。行RCA+AD+LCX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毕患者自觉气短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双抗治疗。


入院第七天


患者胸闷、气短症状缓解,转入骨科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由于该患者基础疾病复杂,并发症多,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抗出血风险增加,遂暂缓手术,并报告医务处,召开多学科会诊(MDT)。由于患者并存疾病较多,手术风险大,继续双抗治疗,向患者家属告知相关病情及手术风险,征得同意后行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


术前评估


患者胸闷、气短症状缓解,目前行双抗、降血压及改善心功能治疗。

生命体征:体温(T)36.5 ℃,脉搏(P)74 bmp,心率(R)18 bmp,BP 136/86 mmHg,SpO2 93%。


血气分析示PO256.3 mmHg,屏气试验22 s。



术前准备



麻醉方案


椎管内麻醉可导致严重的低血压、硬膜外血肿风险。因此选择全身麻醉+神经阻滞,可保证氧供,便于气道、循环管理,减少全麻用药。


围术期管理目标



麻醉前准备


监测体温、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建立有创动静脉监测。


药物准备


血管活性药物


降压药:艾司洛尔、硝酸甘油。


升压药: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肺动脉高压患者较优选择)、多巴胺。


麻醉药物


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20 ml。

麻醉诱导:咪达唑仑注射液、舒芬太尼、依托咪酯、注射用顺阿曲库铵、甲氧氯普胺

麻醉维持:丙泊酚、右美托咪定、注射用瑞芬太尼。


围术期并发症防治


出血:制定合理的外科手术方案并严格执行,麻醉科、外科、输血科充分沟通,备血小板(术前一天不推荐输注)。


房颤:进行密切心电监护,采用75~150 mg胺碘酮或艾司洛尔进行药物复律,若房颤合并低血压、心源性休克、肺水肿立即采用电复律。


心动过缓:准备阿托品、麻黄碱,同时备好经皮起搏器和肾上腺素。


低血糖:以预防为主,较宽的血糖管理(<10 mmol/L)优于严格血糖管理(4.5~6.0 mmol/L)。


术后缺血监测:大多数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术后,因此患者术后应持续监测心电图和血压(不推荐PAC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防止心肌梗死发生。必要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肌钙蛋白含量。


麻醉管理


入室血气



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建立有创动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CVP)12~17 cmH2O,行超声引导下右侧髂筋膜阻滞,面罩预充给氧5 min。


麻醉诱导



确保患者充分的氧合及灌注,在患者达到一定麻醉深度时轻柔插管,麻醉诱导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


麻醉维持



维持麻醉深度,保持心肌供血供氧。禁用肾毒性药物,减少肾前性损伤。术程平稳,历时80 min,术毕送ICU严密监测,术后进行维持患者心功能,保护患者肾功能及抗感染治疗。


转归


术后第1天:患者顺利拔管,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第2天:行血液透析,转入普通病房。


术后第3天:切口愈合良好,复查结果较前好转,办理出院。

生命体征,心电图,病例,麻醉,症状,药物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