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探讨了丙泊酚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量效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拟行全身麻醉单侧肺部手术的患者100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青年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血浆浓度3.0 mg/L,中年组患者给予丙泊酚2.5 mg/L。
试验设计参考Tran等抛偏倚硬币(BCD)法,通过Probit方法计算丙泊酚抑制双腔支气管置入反应的有效剂量。如上例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阳性(失败),下一例患者丙泊酚升高1个剂量梯度;如上例患者双腔支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阴性,则下一例患者有11%概率降低丙泊酚1个剂量梯度,有89%概率维持上一例剂量梯度。相邻剂量丙泊酚靶控浓度差值为0.5 mg/L。
1.2 心血管反应阳性标准
参考既往研究设定双腔支气管置入心血管反应阳性的标准:插管后2 min内MAP或心率波动幅度≥基础值20%或双腔支气管置入时患者心动过速(心率>120 次/min)或血压过高(SBP>180 mmHg)。
1.3 入组患者退出标准
① 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或血压过低(SBP<80 mmHg),对症处理后该患者退出试验。② 首次插管失败,或插管时间超过1 min,或双腔气管导管调整导管时间超过2 min,该患者退出试验。③ 丙泊酚血浆效应室浓度平衡3 min后患者警觉/镇静评分>1分,该患者退出试验。若患者退出试验,则下一例序号患者靶控效应室浓度继续设定相同的浓度。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为得出95%效应浓度(EC95),根据统计学的要求,每组需要45例阴性反应患者。为保证试验顺利完成,每组最初纳入60例患者,两组均在第45例双腔气管导管置入阴性时停止试验。至试验终止两组共纳入100例患者,其中青年组50例,中年组50例。剩余20例患者退出试验,其中2例双腔支气管导管调整位置时间>2 min,18例患者自动退出试验。
两组最终纳入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和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置入双腔支气管的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双腔气管导管置入时的丙泊酚靶控浓度和反应情况见图1。青年组和中年组丙泊酚抑制双腔气管导管置入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594 mg/L(95%CI 1.992~3.594)和2.938 mg/L(95%CI 2.426~3.104),EC95分别为4.031 mg/L(95%CI 3.810~4.917)和3.479 mg/L(95%CI 3.284~4.283)。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临床麻醉诱导常用的镇静药物丙泊酚,针对患者年龄进行分组,结合设计BCD实验,并采用Probit分析方法以得到更精准的结果。现研究药物有效剂量多采用序贯法,但序贯法试验设计要求下一例实验剂量由上一例的结果决定,如上例丙泊酚药物浓度满足患者需求,则下例患者100%降低1个剂量靶控梯度,导致数据分布不是正态的,存在设计偏倚。本研究设计采用BCD法满足了统计学上随机性的要求,如上例双腔气管导管置入反应阳性,只有11%概率降低丙泊酚1个剂量靶控梯度,有89%概率维持上一例丙泊酚靶控梯度,得到的数据符合随机性和正态分布,可采用Probit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概率。BCD法相比序贯法可以减少无治疗效果剂量水平下的患者数,保护了患者,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
本研究发现,青年组和中年组丙泊酚抑制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95分别为4.031 mg/L和3.479 mg/L。临床麻醉时我们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应采用相对应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避免麻醉镇静过浅或过深。但限于客观原因,本研究未能进行多中心研究,也未能针对性别和体重进行分组研究,有待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