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电图指导下实施麻醉对接受大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
的影响—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01
作者与文章简介
本文选自<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该试验是在巴恩斯犹太医院进行的,这是排名美国前10名的大型教学科研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作者Troy S. Wildes,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目前在巴恩斯犹太医院工作,她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术后谵妄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02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
谵妄(Delirium)是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常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通常起病急,病情波动明显。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主要发生在术后24~72h;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过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是一种严重的异常脑电现象,表现为高波幅的暴发性活动与低电压或电抑制状态交替出现。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将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作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佳数字。主要用于麻醉深度监测和意识状态的评估
提出问题
在手术麻醉期间减少麻醉深度和脑电图抑制是否能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研究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圣路易斯巴恩斯犹太医院筛选出1232名60岁及以上患者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
患者按1:1随机接受脑电图引导的麻醉(n=614)和常规麻醉治疗(n=618)(按心脏手术与非心脏手术以及近期跌倒史阳性与阴性分层)
随机分层设计
研究过程
实验组:麻醉医生在术中通过EEG监测患者脑电图波形和衍生参数。麻醉医生通过减少挥发性麻醉药的使用,减少脑电图抑制时间及减少BIS值低于40的时间。
对照组:麻醉医生在术中不知道患者的EEG波形和衍生参数,而根据临床经验以调整麻醉药的用量。
结局指标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讨论
创新性
1、干预措施成功地改善了麻醉深度。因为如果对麻醉深度没有明显影响,阳性结果(即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的生物学合理性将受到质疑,阴性结果(即谵妄发生率无显著降低)的相关性将降低。
2、本试验谵妄发生率足够高,可以检测到有临床意义的干预措施效果。
3、本试验采用的CAM谵妄评分量表已被证明能够对低活性和高活性谵妄进行测评。
4、研究人员通过程序化培训CAM和脑电图的使用,而使评估结果更可靠。
局限性
1、本试验采用单中心试验模式可能会减少干预的效果。
2、谵妄很难诊断,没有确定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导致谵忘漏诊。
3、谵妄是一种波动性紊乱,可能会因为间隔评估而遗漏。
5、对试验中的所有患者实施多因素干预,包括术后用药简化、安全教育和术后避免跌倒的安全计划等措施,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6、这一发现可能不适用于基于静脉麻醉的全身麻醉。
7、本试验仅对患者和评估人员设盲,无法对麻醉医生设盲,结果可能存在潜在的偏见。
8、脑电图引导麻醉方案的有效性取决于麻醉医生对方案的依从性。
9、部分病人可能在术后早期不能说话(如有气管插管),可导致谵妄评估的敏感性降低。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