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张女士,患帕金森病(PD)10余年,上肢有僵硬感并伴不自主抖动,起身落座、行走困难,易跌倒,生活难自理。尤其近一年来记忆力明显减退,情绪低落,服药效果不理想,想手术(DBS)治疗又过于担心,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犹豫不决。
张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很多的帕友或家属都有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特任杰院长为大家深度解读,下面听听任院长怎么说!
药物是早期帕金森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药物治疗蜜月期过后,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
根据病程5年、8年、15年、20年乃至26年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显示,病程短的较病程长的患者预后效果好,因此建议药物虽然是首选治疗手段,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和药物治疗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选择
1.患者年龄
目前手术对年龄并没有明确的限制,高龄患者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在我们医院手术的病人最大年龄为81岁,术后效果也很好。高龄患者更多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围手术期并发症;
共患病问题:老龄患者会更多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增加了手术风险;
老龄患者会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更容易出现幻觉;
对左旋多巴抵抗的发生率高。
2.出现药物不能满意控制的运动并发症应考虑手术
运动并发症是中晚期帕金森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剂末现象和异动症。
剂末现象:运动并发症最先出现的往往是剂末现象,主要表现为服药后有效的持续时间缩短,原来服药后可以维持4-5个小时,甚至更长,现在仅能维持1-2小时;药物失效时除了再次出现抖、慢、僵等运动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焦虑、肢体疼痛甚至呼吸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异动症:往往提示疾病进入了晚期,常见的为剂峰异动症,患者主要在服药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出现肢体末端(手或脚)或者躯干的不自主运动,此时患者震颤、动作慢及肌肉的僵直明显缓解。
出现剂峰异动症的原因主要是单次服药的剂量过大引起,因此缓解异动症就要减少单次服药的剂量,但药物剂量的减少又会导致药效持续时间的缩短。因此此时,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
3.无禁忌症
患者没有痴呆,没有严重的幻觉及焦虑抑郁症状。
手术关键
DBS手术不同于其他外科手术,患者是否能获益,取决三方面的因素:
1. 术前详细评估;
2. 术中电极的精准植入;
3. 术后的有效程控;
结 语
帕金森病患者治疗需根据分期进行,必须在帕金森病的不同分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科学治疗,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具体到每个患者能否适合手术还要进行专业评估。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