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为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从而保证医疗安全,感染管理科根据国家卫生部指导文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院临床工作特点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请遵照执行,并切实将该操作规程落实到位。临床感染管理控小组要按一级质控要求,每月考核落实情况,感染管理科将不定期进行抽查评估。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etion。,简称CRBs)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拨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1)导管留置的时间。
(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
(3)置管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
(4)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①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②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③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④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⑤ 采用安尔碘或有效浓度为75%以上的乙醇等皮肤消毒剂对消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⑥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得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① 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② 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具体间隔时间:
a.菌纱布为1次/2天;
b.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C.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③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④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⑤ 告知置管患者及其家属、看护等,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⑥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⑦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⑧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⑨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部位的微生物培养。
⑩ 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4.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纳洛酮编辑 来源:纳洛酮的护理天地)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