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山中麻署”授权转载
前 言
INTRODUCTION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外Aβ蛋白斑块沉积、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近期研究提示,类淋巴系统作为一种脑实质中蛋白的清除途径,可能在清除这些异常蛋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类淋巴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动脉旁间隙内脑脊液(CSF)与脑实质中组织液(ISF)的流通交换、静脉旁间隙则作为清除通道。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的水通道蛋白AQP4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关于类淋巴系统在AD模型小鼠中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Aβ蛋白清除上。但在AD病人中,tau蛋白的负荷才是预测脑萎缩和认知状态的指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外间隙作为一种“管道”,使得这种tau蛋白的异常变化在神经元之间传播或者局部发展。而细胞外间隙中的异常蛋白正是由类淋巴系统所清除。因此类淋巴系统对tau蛋白的清除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采用AD模型小鼠(rTg4510小鼠),通过MRI、脑实质注射、CSF采样、AQP4功能调控等多种手段,评估其小鼠脑内类淋巴系统的功能、对tau蛋白的清除能力以及AQP4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结 果
RESULTS
rTg4510小鼠皮质中tau蛋白沉积存在异质性
rTg4510小鼠的转基因表达受到CaMK2a启动子驱动,在早期的tau蛋白沉积阶段局限于前脑。CaMK2a在小鼠所有皮质中的表达呈均质性(Fig. 1B),因此tau蛋白的沉积理论上应为相同的。然而通过PG-5(Tau pS409)免疫组化分析,在3.2-4.6月龄小鼠中,头侧的皮质相对尾侧的皮质呈现更明显的tau蛋白病理变化(Fig. 1C-F)。PG-5的免疫反应率在更靠近头侧的皮质(躯体运动皮质)相比更靠近尾侧的皮质(视觉皮质)之间差异则更为明显(Fig. 1F)。头侧皮质与尾侧皮质之间的PG-5免疫反应率的比值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表明这两个区域的tau蛋白沉积的异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Fig. 1F)。这些结果可能提示相比头侧皮质,小鼠的尾侧皮质清除了更多的磷酸化的tau蛋白。
▲ Fig. 1
小鼠脑内CSF-ISF交换的时间空间特征
为了探究类淋巴系统中CSF-ISF交换的皮质异质性是否与Fig. 1的发现有关,以及这种异质性是否更容易使部分脑区产生异常蛋白蓄积,作者通过增强MRI成像技术,经野生型健康小鼠小脑延髓池鞘内注射磁共振造影剂(Gd-DTPA),通过分析局部皮质造影剂的变化特征,评估其相应部位的类淋巴功能。与Fig. 1 结果相同,在小鼠的头侧皮质,造影剂信号呈现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尾侧皮质则呈现高造影剂信号水平(Fig. 2A-B)。此外,造影剂的渗透效率(最高信号强度/达到最高信号强度一半所需的时间,IntensityMax/ Time50)在尾侧皮质相比头侧皮质更高(Fig. 2C),反应了类淋巴系统在皮质的不同区域的异质性。
为进一步探究这种异质性现象,作者通过分别向野生型小鼠头侧皮质和尾侧皮质注射含tau蛋白的脑组织匀浆,并在注射后60min抽取通过小脑延髓池行CSF采样检测tau蛋白浓度(Fig. 2D)。同MRI观察到的一致,相比于头侧皮质,尾侧皮质中的tau蛋白清除进入CSF更多(Fig. 2E)。
上述结果表明在野生型小鼠皮质中,类淋巴系统的内流、脑实质内tau蛋白的清除均表现为尾侧皮质比头侧皮质更明显,这与头侧皮质在转基因鼠的早期tau蛋白沉积更明显的结果相一致。
▲ Fig. 2
CSF-ISF交换在rTg4510小鼠中发生改变
为明确在tau蛋白病变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类淋巴清除系统的功能,作者采用鞘内注射Gd-DTPA采集一系列T1加权图像,评估8.5月龄的rTg4510小鼠的类淋巴系统功能(Fig. 3A-B)。在该年龄段的小鼠,前脑具有明显的神经元纤维缠结的病理变化,并伴有神经退变和脑萎缩的症状。研究发现rTg4510小鼠尾侧皮质中的造影剂相比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少(Fig. 3Ci),并且IntensityMax减小,而Time50增加(Table 1)。
在头侧皮质和海马区,相比于野生型小鼠,rTg4510小鼠的时间-信号曲线未见明显差异(Fig. 3Cii-iii)。但是在rTg4510小鼠中,其头侧皮质和海马区则具有更高的IntensityMax和更短的Time50(Table 1),提示在这些tau蛋白负荷的脑区中,其类淋巴系统CSF-ISF交换功能是增强的。
在不受tau蛋白病变或者神经退变影响的小脑中,野生型和rTg4510小鼠之间的时间-信号曲线、IntensityMax 、Time50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表明小脑的类淋巴系统CSF-ISF交换功能并未受到影响(Fig.3 Civ,Table 1)。
▲ Table 1
▲ Fig. 3
rTg4510小鼠的CSF-ISF交换、tau蛋白清除减弱,AQP4极性减小
随后,作者通利用增强MRI的数据,更进一步评估了rTg4510小鼠的类淋巴系统功能(Fig. 4A-C)。rTg4510小鼠的尾侧皮质的造影剂渗透效率相比野生型小鼠下降(Fig. 4C),表明rTg4510小鼠在尾侧皮质的CSF-ISF交换(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在MRI冠状切面,rTg4510小鼠的造影剂进入尾侧皮质的信号下降程度尤为明显(Fig. 4B,白色箭头)。
为评估CSF-ISF交换减少是否引起tau清除减少,作者通过分别向rTg4510小鼠头侧和尾侧皮质注射含tau蛋白的脑组织匀浆,60min后取CSF样本检测tau蛋白浓度(Fig. 4D)。在野生型小鼠中,尾侧皮质排出至CSF的tau蛋白相比头侧皮质更多(Fig. 2E and 4E)。而在rTg4510小鼠中,头侧皮质排出至CSF的tau蛋白浓度相对于对照组更高,而尾侧皮质注射的小鼠其CSF中tau蛋白浓度相对于对照组则没有统计学差异(Fig. 4E)。
作者随后在mRNA层面和蛋白层面检测AQP4表达差异。在mRNA水平,rTg4510小鼠的头侧和尾侧皮质的AQP4表达相比野生型小鼠均明显升高(Fig. 5A)。然而在蛋白层面,rTg4510小鼠仅有头侧皮质的AQP4表达相比野生型小鼠有差异,而尾侧皮质两组小鼠间无统计学差异(Fig. 5B-C)。通过对尾侧皮质进行AQP4和CD31(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QP4在血管周围的表达,发现rTg4510小鼠尾侧皮质的AQP4极性相比野生型小鼠下降(Fig. 5D-F)。这一极性下降的现象在AQP4与GFAP的免疫荧光染色则更为明显,rTg4510小鼠尾侧皮质的血管周围的终足AQP4覆盖减少(Fig. 5G)。
▲ Fig. 4
▲ Fig. 5
抑制AQP4对CSF-ISF交换、tau蛋白清除的影响
作者为进一步研究AQP4在类淋巴系统和tau蛋白清除中的作用,遂向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AQP4抑制剂TGN-020,并在15min后进行鞘内注射磁共振造影剂或脑实质内注射含tau蛋白的脑组织匀浆,并进行后续磁共振成像或CSF采样检测tau蛋白浓度(Fig. 6A-B and D-E)。
在磁共振成像的小鼠中,应用了TGN-020后,相比对照组,小鼠脑内的造影剂信号均呈显著下降(Fig. 6C)。野生型小鼠在应用了TGN-020后,在向脑实质内注射tau蛋白后的15min和30min,CSF中的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含量相比对照组均明显降低(Fig. 6F-G)。而在AQP4全敲除的小鼠中,脑实质注射tau蛋白后,CSF中tau蛋白含量相比野生型小鼠也显著降低(Fig. 6H)。而在AQP4全敲除小鼠中,应用了TGN-020后,CSF中的tau含量相比对照组不再呈现下降趋势(Fig. 6H)。上述结果表明AQP4在CSF-ISF交换和tau蛋白清除中的起着重要作用。
▲ Fig. 6
总结
CONCLUSION
本文通过观察AD模型小鼠(rTg4510小鼠)早期(3.2-4.6月龄)的皮质中tau蛋白的分布差异,发现头侧皮质tau蛋白沉积更多。在野生型小鼠中,头侧皮质的类淋巴系统功能更弱、tau蛋白清除更少,而尾侧皮质则相反。而在8.5月龄的rTg4510小鼠的尾侧皮质相比于野生型小鼠,类淋巴系统功能、tau蛋白的清除功能则明显受损,同时尾侧皮质的AQP4极性也明显下降。在抑制AQP4后,小鼠的类淋巴系统功能、脑实质内tau蛋白清除也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类淋巴系统的CSF-ISF交换及其清除脑内tau蛋白的功能在AD模型中是受损的,AQP4在类淋巴系统清除tau蛋白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AQP4则会导致tau蛋白清除的减少。
原始文献:
Harrison, I.F., et al., Impaired glymphatic function and clearance of tau in a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Brain, 2020. 143(8): p. 2576-2593.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