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生宝宝有头颅血肿,需要把血抽出来吗?
宝宝在7个月至2岁时,开始翻身以及四肢功能逐步成熟,但是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导致摔伤头部,从而导致头皮血肿,也就是家长们俗称的“头上起了个大包”。
此外,新生儿血肿是指新生儿头颅骨膜下血肿,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形成是与分娩密切相关。其实头皮血肿是新生儿及婴儿的常见疾病。
下面许加军教授
在线给朋友们科普一下
头皮血肿的一些医学知识
什么是头皮血肿?
头颅血肿是头部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聚集在骨膜下导致的。那啥是骨膜呢?就是颅骨外面那一层膜,如下图所示:
因为每块骨头都有自己的骨膜,所以,这种出血会局限在各自的骨骼处,不会越过颅缝,颅缝是颅骨之间的连接处,如下图所示,并且真实图片能看到孩子头顶两侧有两个头颅血肿,中间颅缝处没有连接在一起。
血管破裂多是因为分娩时产道挤压、使用产钳或者胎头吸引时导致的,容易发生在顶骨处,头颅血肿占所有分娩的1%-2%,国内数据在2.5%-2.8%。因为是出血,所以用手摸起来有波动感,就是能摸到水样的感觉,因为是局限性的积血,所以有囊样感。大部分头颅血肿都是逐渐减小,在数周-数月消失。
但是有些血肿时间久了会出现钙化(calcification of the hematoma)或者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cephalohematoma),这时摸着就没有波动感了,就是硬硬的,骨头的感觉了。
常见的表现形式和处理办法
01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一般出现的原因是直接暴力导致的软组织挫伤皮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因这一层的结构比较致密,所以出血范围较小、较局限。对于皮下血肿的处理首先排除颅内出血等比较危急的情况后一般局部冷敷处理即可,常常不需要手术处理血肿。
02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膜膜下血肿因有小动脉损伤, 且这一层下的组织结构疏松, 因此不断增大的血肿容易进一步扩大,一般比皮下血肿大。血肿以顶部多见,枕部、颞部及额部少,帽状腱膜下血肿发生率次于皮下血肿,不同的时期处理方法不同,具体处理方法见后。
03骨膜下血肿
在生产过程中因用胎头负压吸引或产钳助产易造成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颅骨骨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吸收较慢且容易骨化并且极易导致血肿量增加。由于新生儿凝血功能特点及骨母细胞活跃的特点,血肿常形成增生性骨化组织,骨膜下血肿骨化形成后,吸收困难,不但影响了外观也极易影响到颅骨发育。
新生儿头皮血肿在临床上常常是骨膜下血肿。如不及时处理,部分骨膜下血肿患儿失去最佳治疗时期。可能导致原本简单的处理方法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当宝宝们万一有了头皮血肿最好就医后决定是否治疗。
头颅血肿需要用针把血抽出来吗?
这个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不需要的,不论其大小。因为,血肿几乎都能自行消退,没有什么影响。
可能也会有人问,不是可能会导致钙化或者骨化吗?为啥不先把血抽出来,避免这个问题出现呢?但是用针抽血的过程,可能导致感染问题。而出现钙化或者骨化的,毕竟在极少数,即使形成了钙化,还会逐渐的消退。
小的骨化也不会导致头颅畸形,大的骨化,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头颅畸形的美观问题,很少有功能上影响。所以,现在首选的治疗还是保守观察治疗,等其自行吸收。
那如果真的已经形成了上面的那种畸形了,不就晚了吗?不晚啊,这时在手术治疗,把骨头取出来就行了,效果很好的,如下图所示,已经完全看不出了。
所以,总结一下,目前的推荐是:不抽血,如果真的出现了骨化,影响美观或功能,再手术治疗。
但不管怎样,家长们需要正确认识头皮血肿,宝宝出生后或成长中一旦出现了头皮血肿,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恰当的处理头皮血肿,是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并发症和缩短病程的关键所在。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